Page 44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44

主体性。” 例如,近年来,福建省上杭县开发县级政务服务小程序 “杭好办”。小程序整
                       〔 25〕
             合建设网上办事、民情办理、有事找代表等 60 余项政务服务,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上
             下衔接、纵横畅通的 “立交桥”式政民互动机制,有效激活了农民主体动力。
                                                                                               〔 26〕
                  (三)创造性重塑:以数字赋能培育农民主体能力
                  要以数字技术重塑农民创造性,通过数字技术塑造的数字公共空间,提高农民组织化
             程度、克服体制弊病,为培育农民主体能力提供机会和空间。一方面,要以数字公共空间
             来聚合农民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为农民主体能力的培育提供更多机会。随
             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体量缩小且农民群
             体大量外流,引起公共空间的萎缩,村庄共同体不同程度上被消解,农民的集体意识和组
             织化程度逐渐减弱。通过数字技术塑造乡村数字公共空间,将农民由流动性、离散化、原
             子化状态转变为 “共同在场”,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多元治理主体融合的集体行动空
             间,促进乡村公共性再生,在很大程度上能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通过 “提高农民的组织
             化程度,将分散的个体 ‘小农’联合为 ‘大农’” ,逐渐培育农民主体能力。
                                                                  〔 27〕
                  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字公共空间促进村治的透明、高效与公正,减缓现行体制的弊
             病,为农民主体能力的培育提供更多空间。压力型机制渗透到乡村社会往往会导致出现决
             策过程不透明、资源配置不均、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农民创造能力的发
             展,而数字技术塑造的数字公共空间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在数字公共空间里,村
             务信息能实时公开,每一笔资金流向、每一项政策推行细节都清晰可见,村民监督不再是
             一句空话,有力推动了村治透明化。线上办事平台整合各类流程,从民生补贴申请到项目
             审批,一站式服务削减繁琐程序,极大提升治理效率。资源分配与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呈
             现,杜绝暗箱操作,彰显公正原则。当机制负面效应被逐步消解,农民不再被无端束缚,
             他们的创造、组织、沟通等多元主体能力也在这宽松环境中得到培育。

                 六、结语

                  在数字时代,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扩散,在乡村社会嵌入数字化、
             信息化的生活场景,通过搭建数字公共平台、空间或场域,利用数字技术公开、便捷和高
             效的便民利民优势,以数字技术赋能的方式提高参与便捷性和信息流通性,助力 “脱域”
             农民进场,激活农民主体动力和提升农民主体能力,进而重塑农民主体性。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数字技术赋能只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一种方
             式,不能完全依赖数字技术。应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有效的治理手段,尊重不同地方的具体
             实际,遵循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原则。此外,要注意辩证把握农民的主体
             性,既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也要正确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农民
             主体作用的关系。诚然,农民主体性的激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那么如何进一步
             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 “三农”工作论述摘编 〔 C〕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19.
             〔 2〕李卫朝,王维. 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J〕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2019,( 3) .
             〔 3〕陈学兵.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 〔 J〕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1) .
             〔 4〕毛安然. 赋权与认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价值激活农民主体性的路径 〔 J〕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 ·  ·
                 4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