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39
根本性解决。
目前,学界对农民主体性的已有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民主体性的内
涵。研究认为,农民主体性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 ,集中体现在农民主体地
〔 2〕
位的不可或缺、农民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农民能力要求的全面性 。二是关于农民主
〔 3〕
体性的缺失及样态。农民普遍表现出经济主体性、社会主体性、文化主体性等多重主体性
缺位 ,具体表现为主体意识缺位、主体权力缺失和主体能力缺乏 。三是关于农民主体
〔 4〕
〔 5〕
性缺失的成因。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农民群体力量分散,造成
依赖性强,而创造性、主动性弱 ,农民缺乏主人翁责任感,对与己无关的事务持看客心
〔 6〕
理 ;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体制与制度性壁垒等因素弱化了农民的主体
〔 7〕
性 。四是农民主体性的提升路径。主要包括:通过重塑乡土文化认同,保障参与权,挖
〔 8〕
掘优势和潜能实现对农民的赋权增能 ;推动制度创新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制度保
〔 9〕
障 ;通过新媒介赋权提供农民及时互动的公共平台,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实现农民
〔 10〕
主体性的有效提升 ;通过网络技术强化村民的共同在场,促进农民主体意识的提升 。
〔 11〕
〔 12〕
通过文献回顾可知,学界已对农民主体性展开了丰富多彩的研究,但从数字技术运用
角度探求农民主体性提升的研究还略显不够。本文将在厘清数字技术与农民主体性逻辑关
系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数字技术对农民主体性的积极影响,为农民主体性的重塑探寻进
路,助力农民主体性提升。
二、理论基础:技术赋能理论
赋能 ( empowerment)又译为赋权、增权。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所罗门 ( Barbara
Solomon)提出,认为赋能是社会工作者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工作的过程,其目的在
于增加弱势人群的权利和能力,以降低弱势人群的无权感。 此后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
〔 13〕
出发,或将赋能视为过程,或视为结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综合诸多理解,可将赋能简
单界定为:个体或组织通过提升对客观环境与条件的控制能力,来取代无力感,增强自我
效能。赋能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激发行动主体的内在动力,提升其资源调动能力 。赋能
理论有几个关键要素:一是重视自我决定和自我表达,强调个体或群体能够自主决定自己
的行动和表达方式,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所主导;二是注重参与决策和行动,鼓励个体或群
体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并付诸行动;三是着力效能提升,通过提高客观环境和条件的控制
能力以提升自我效能。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关注到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将技术赋能纳入赋
能理论的范畴。有学者提出 “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模式”,通过提供新型平台与渠道,推
动治理主体间的沟通与互动 。有学者从传播视角认为技术赋能可促进传播主体的介入
〔 14〕
以及传播实践的开展 。也有学者提出通过技术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塑治理结构与
〔 15〕
优化政府职能,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 。概言之,技术赋能理论涉及利
〔 16〕
用新兴技术来增强组织或个人的能力。技术赋能理论旨在探讨技术如何影响权力关系、社
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主要包括以下要点。一是技术塑造权力关系。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可改
变权力的分配和行使方式。技术可能会造成权力的此消彼长,一方面加强某些群体的权
力,而另一方面又削弱其他群体的权力,从而重新定义社会中的权力关系。二是技术改变
社会结构。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改变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推动社会的民主化和开放化。
三是技术塑造个体行为。技术的使用方式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同的技术设计和应
用可能会引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塑造他们的认知、价值观和社会互动方式。
7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