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38

党 政 研 究  2025 2







                             变革与重塑:数字赋能农民主体性






                                                  舒绍福  肖志康







                      〔摘要〕数字时代农民主体性面临着自主性困境、主动性困境和创造性困境,具体表现
                  为参与权、表达权等农民主体权利在不同程度上被虚置;农民的 “脱域”和乡村基层组织的
                  悬浮限制了农民主体动力;农民群体组织化程度的降低和体制负面效应阻碍了农民主体能力的
                  培育。基于此,应当通过数字技术搭建数字互动平台,促进农民公共参与和诉求表达,保障农
                  民主体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数字治理场域,助力 “脱域”农民 “进
                  场”,增进干群互动,激活农民主体动力;通过数字技术塑造数字公共空间,提高农民组织化
                  程度,克服体制弊病,培育农民主体能力。
                      〔关键词〕农民主体性;数字赋能;乡村社会

                      〔中图分类号〕D42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8048 - ( 2025)02 - 0036 - 08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回顾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实施
             数字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数字技术对乡村社会的
             积极作用,不断探索并制定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与规划。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 年印发的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数字乡村建设做出了系统安排;2022 年制定的 《数字乡村发
             展行动计划 ( 2022—2025 年)》则为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
             兴的驱动引领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而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乡
             村发展进步的直接受益者,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乡村振兴才能成为现实。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
             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然而,在一
                                                                                             〔 1〕
             些农村地区表现为 “上动下不动”“干部干、农民看”的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仍然未得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监察体制改革研究”( 17BZZ086)
                 〔作者简介〕舒绍福,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
                            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人民民主研究中心副主任;
                            肖志康,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91。
                  6 ·  ·
                 3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