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47
教训和启示,探索其对现代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影响。这与我目前从事的历史政治学研
究路径十分相似,即透过历史发展揭示现实问题的根源,当然,关键还要从中提炼具有解
释力的政治学概念和理论。
近年来,笔者在作 “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之源”的讲座时,听众时常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他们往往在听完讲座后表示 “终于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从何处来、将走向何处”;二
是,他们好奇为何当地的一些著名党史人物的生平介绍中常提到 “曾到上海汇报工作”。
这些疑问表明,党史叙事中对于党的 “上海岁月”的论述存在一些缺失,造成了公众对
党史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补充这些叙事缺失,使中国共产党在上
海十二年的历史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1921 至 1933 年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活动是极
其艰难且意义重大的。这一时期奠定了党的建设许多基本规则,如党对军队的指挥、民主
集中制等原则,塑造了党的治理模式与组织结构,可以将其归纳为党的 “政治势能” ,
〔 1〕
这种势能是党内治理的核心逻辑,构成了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来源。自 “伟大建党精神”
提出以来,我们正面临将 “上海岁月”中的政党治理文化总结和传承的机遇。通过对中
共中央在上海岁月的深入研究,课题将填补党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对提升党史研究的广度
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历史政治学角度,从六个方面阐释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时期的
治理机制,分析其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模式的深远影响。
一、从兴趣小组到政党组织:中华大地上的新生政党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中国从封建帝制迈入了共和政体。这
一政治变革虽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崩溃,但也因政府的软弱和军阀割据,使全社会迅速陷入
混乱。政治上,军阀割据、地方势力割裂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贸易
和资源。百姓处在贫困与压迫之中,革命虽然推翻了皇权,但民众生活并未得到根本改
善。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仅靠改朝换代无法解决中国的深层社会问题,这为激进思想的
萌发提供了温床。
于是,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1916 年,以陈独秀、
胡适、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批判封建思想
和传统礼教,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思想。这场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青年和知
识分子,这种思想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创造了氛围。
1919 年的五四运动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高潮。这场学生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暴露了北洋政府在外交上的无能,使全国各界对列强的愤怒达到了顶
点。值得注意的是,五四运动也是一次思想的觉醒和社会的动员。大批进步青年由此开始
投身于追求国家独立与解放的革命事业。这一运动中形成的 “反帝、反封建”主题为中
国革命的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共产党这一革命政党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转向西方,以寻求新的政治理论和革命方
法。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逐渐传入中国。这一理论通过留日学
生、在华的外国共产党员以及苏联的宣传,迅速在知识界获得了关注。特别是在俄国十月
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被视为实现社会主义、消除不公和压迫的有效路径,一些进步的
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这一思想。李大钊连续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文章,推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陈独秀在主编 《新青
〔 2〕
年》期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思想启蒙,促使大量进步青年接触并认
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提供了思想基础。1920 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共
产主义小组。这些小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开始。此后,类似的小组相继在长
5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