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50
织设立了规章和结构,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为党的组织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 7〕
中共中央通过逐步设立各级地方组织,将分散的地方党支部纳入统一的组织系统。全
国各地的党组织在上海党中央的指导下,逐渐发展为省级委员会、市委、县委和区委。各
地党组织通过定期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接受指导,形成了全国性的组织系统,形成了党中
央与地方党委之间的纵向管理。
党中央在上海的全国性领导体系有效地整合了地方党组织的力量,奠定了党在全国范
围内的影响力,使中共能在复杂的革命环境中统筹地方资源,形成了对全国性事件的快速
响应能力。上海作为领导核心的地位增强了党的组织力量,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
扩展和斗争奠定了领导基础。
在初创阶段,中国共产党参照行政区划,建立起五级组织结构,包括中央、省、市、
县、区级党组织。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特别是 1927 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党开始
探索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以适应新的革命需求。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在各地积极筹
划武装暴动,并建立了多个 “暴动区”。 为了协调这些地区的行动,党在 “暴动区”设
〔 8〕
立了特委 (特区委员会),特委主要负责组织和领导区域性的武装斗争。暴动区和特委的
设立是党组织架构的一项重要创新,突破了传统的地域分割,改为根据实际斗争需求灵活
设立组织。这种创新在确保暴动行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南方农村地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多层级的管
理体系,包括县、区、乡等不同层级的党组织,以确保对当地群众和武装力量的直接领
导。这种多层级组织体系有利于党在农村地区开展土地改革和社会动员,通过组织的垂直
管理保证了党的政策得以贯彻执行,使党在根据地能够有效动员群众和推进土地改革。在
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党还探索出一套管理机制。比如,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的红色区
域,党会在这些地区设立特别委员会或临时指挥部, 以适应当地的战斗需求。这种根据
〔 9〕
实际斗争需要设立的任务性组织架构,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因地制宜地展开工作,灵活应
对革命战争中的复杂局势。这种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组织体系使得党在根据地和城市之间形
成了有机的连接,进一步推动了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展,也增强了党组织在各个区域的统
筹能力和战斗力。
在这一过程,一批全职从事革命工作的职业革命家产生,其作用构建了稳定的领导核
心。职业革命家是指专职从事革命活动、不参与其他职业的党内干部和成员。陈独秀在担
任中共中央领导期间选择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放弃了学术和教职,专职投入党的工作。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做法使得陈独秀在党的发展初期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在领导和组织工作
上,从而迅速提升了他本人在党内的影响力。相较之下,李大钊继续在北京大学担任教
职,以兼职身份从事革命活动,这使得他在北方的革命工作中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大革命
时期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职业革命家的出现强化了党的领导力量,特别是在南方地区,陈
独秀的革命活动扩大了党在基层的影响。
〔 10〕
职业革命家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具备一支忠诚、坚韧
的领导核心,在关键时刻充当了党的核心领导力量。职业革命家的存在增强了党在各地的
组织力和战斗力,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多变的革命形势下保持领导地位。这一制度奠定
了党在革命战争中的胜利基础,为新中国的党政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在中共早期的组织扩展过程中,党中央在上海的领导力量奠定了全国性组
织系统的基础,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党的管理和领导力。全国性领导机构的建立确保了
党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指挥能力,组织层级和管理机制的演变则提升了党的灵活性和应变
能力,而职业革命家制度的确立更是为党提供了一支的核心领导力量。
〔 11〕
8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