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48
沙、广州、武汉、济南等地建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基础。
此时的共产主义小组更多地是一种思想传播,成员们定期地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试
图在理论上寻找摆脱封建与殖民压迫的方法。小组模式在党成立的前期尽管发挥了思想传
播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种松散的小规模组织在政治斗争中缺乏行动
力,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力的革命力量。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成立了共产
国际,旨在将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全球。共产国际把中国视为反对帝
国主义的重要阵地,积极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主义组织。1920 年,共产国际派遣代表维
金斯基到中国,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联系,讨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计划。 这一计划
〔 3〕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最初的方向和结构。因此,共产国际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扩大
组织规模,将各地的兴趣小组逐步发展为统一的革命组织,实现思想传播和实际革命行动
的结合。共产国际为此提供了实际的资金支持,1921 年 7 月,在共产国际的主导下,中
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从兴趣小组向全国
性政治力量转变的起点。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确立了党的组织纲领,还规定了组织架构,
使全国各地的小组成员有了统一的政治归属。这次会议后,党在各地设立支部,迅速扩展
至北京、长沙、广州、武汉等主要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网络。在资金支
持的同时,共产国际还协助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核心领导班子,并通过定期的报告和会议交
流,提供组织运作上的经验和建议。这种组织上的支持为中国共产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
要保障。
尽管共产国际提供了大量支持,但中国共产党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表现出独立性。随
着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的逐渐完善,党内部分领导人开始提出适应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
与共产国际产生了一定分歧。然而,这种独立性在当时是有限的,共产国际仍对党的决策
产生了较大影响。理解这种复杂的关系,有助于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如何在国际指
导和独立探索之间寻求平衡。
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得以利用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组织
网络。期间,大量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将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力量渗透到
国民党内部,尤其是在国民革命军和国民党控制的地方政府内广泛发展。通过国共合作,
中共迅速扩展了在农村、军队和工人阶级中的影响力,为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更广泛的基
础。
党组织在全国扩展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组织基础和阶级支持,使其从地方
性的小规模组织逐步成长为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政治力量。然而,随着党员数量的迅速增
长,党内也出现了组织松散、理论素养不高、投机主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组织纪律和
理论培训,以确保党员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纯洁性。
二、列宁主义政党的确立:治理结构与组织模式的奠基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体系在全球范围
内引发广泛关注。列宁主义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建
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这种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明确的革命方向,成
为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共产国际的直接影响,列宁主义的党纲和组
织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创阶段就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主张革命政党应具备高度集中的领导力和严密
的组织性。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这一理念被明确吸纳,采取了 “先锋队”模式,建
立了严格的组织纪律。
6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