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11
“第二个结合”思想指引下,科学社会主义激活了中国传统中蕴含的朴素的社会主义元
素,型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呈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超越西方贫富
两极分化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呈现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本质;二是超越西方殖民
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三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呈现出由 “社会主
义 +计划经济”向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变;四是超越西方串联式发展
思路,呈现出以新型工业化为特征的并联式发展思路。
从治理方式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定向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
主义国家学说激活了中华文明的 “共治”理念以及 “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型塑了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激活了传统
民本思想,型塑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的公平
正义观激活了传统的 “仁爱”“兼爱”等思想,型塑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制度,构成国
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诉求。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激活了传统 “问故观宜”的科学精神,
型塑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从推进思路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协同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全面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的唯物辩证法激活了传统 “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型塑了新时代协同发展的现代化。
一是现代化系统内部 “五位一体”关系的协同发展。主体力量上 “资本—国家—人民”
三元协调,经济上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共同发展,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
派相协商,文化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指导地位,社会上兼顾发展与稳定,生
态上协调绿色与发展,五大要素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形成现代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协同发展。现代化系统内部的协调实际上蕴含着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蕴含着以全人类为主体,以世界多样性为现实依据,以建设
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治理共同体为核心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三、更新中华文明以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文明类型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在相互融通中破解 “古今中西之争”,开启新文明类型。以
“古为今用”解构 “古今错置”。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在文明更新中贯通
古今,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文明的新现代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生命体的自我更新,并不止步
于对传统文明的赓续与激活,更在于在未来开启新文明类型。“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占有现
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历史地重建它自己的伟大传统,而这样的传统并不现成地
持存于辽远的过去,它只有在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开启中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复活与再
生” 。以 “洋为中用”解构 “时空错置”。中国式现代化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 30〕
在全球化过程中展现出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图景, “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
态”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更高历史任务,在完成现代化任务之后,旨在
〔 31〕
解决现代性文明危机,寻求一种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从而引领世界
文明走向。
在复杂的世界现代文明格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开启的新文明类型 “既不是回到
‘前现代文明’的传统老路,也不是超越现代化的 ‘后现代文明’之路,而是中国特色新
型 ‘现代文明’” 。那么,经由中华文明现代转型而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如何在现代文
〔 32〕
明一般基础上型塑优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新现代文明的?启蒙现代性确立起以理性和主体性
为根基的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土重新审视现代文明的两大根基,实现了从工具
理性到实践理性的跨越,从资本主体性到人的主体性的超越。
第一,新现代文明以实践理性为核心要素解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悖论。启蒙现代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