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7
“西方式”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明与现代化处于 “古今错置”下是如何实现从
传统到现代的千年跨越来型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又是
如何打破 “古今中西之争”,在相互融通中构建新文明类型的?正是在此意义上,深入挖
掘并厘清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有助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
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赓续中华文明以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从发生学来看,中华文明是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现代化最初则
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将中华文明作为现代化的根基,易使人产生 “时空错置”的幻
觉。造成这一错误认知的根源在于将原有的 “传统—现代”解释框架置换为 “东方—西
方”的叙事模式,将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差异置换为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差异。置换看似合
理,实则内具双重虚假性。一方面,割裂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将传统与现代解释框架视为
“二元对立”;另一方面,将东方视为野蛮、落后、传统,将西方视为文明、进步、现代,
从而得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结论。这实质上陷入了 “西方中心论”的错误陷阱。西方将
自己视为世界中心,视为 “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明存在;而将非西方世界的民族
视为 “客”,属于落后、野蛮的文化,主必须统治客。这一价值取向从自我出发,以自我
为主体,以他者为客体,并将客体看作是主体的对象化,进而呈现出个人本位、自我中
心、零和博弈、对外征服的表现形式,其底层逻辑就是 “一元”思维基础上的 “主客二
分”。这一逻辑思路在于 “强者对于弱者的支配、剥削以及污名化,通常表现为强者的
①
普遍者姿态:强者代表的是某种具有普遍妥当性的文化,而弱者则需要自贬为特殊者,
‘承认’强者文化的规定” 。在这种价值取向主导下,西方资产阶级将符合本阶级的利
〔 2〕
益自诩为全人类的普遍利益,将自身的现代化道路自诩为现代化必经之路,本质上是一种
“虚假的普遍主义”。这一解释框架实质上是为 “西方中心论”作合法性辩护。马克思曾
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给世界结构带来的变化,“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
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
于西方”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卷入西方现代化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然而 “全盘
〔 3〕
西化”的破产昭示着现代化不一定是西方化的、苏联式的,也可以是中国化的、中国式
的,同样昭示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最
终是死路一条。
中国共产党以 “中国主体性”打破 “西方中心论”的 “时空错置”悖论。新中国成
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的认知实现了从 “中国的现代化”到 “中国式的现代
化”再到 “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毛泽东提出现代化是 “中国的”现代化,是 “社会
主义的现代化”。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的认知建立在学习西方现代化合理内涵基础之上。
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根据现代化一般规律提出国家工业化的方向,“使中
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1956 年,毛泽东提出 “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明确
〔 4〕
提出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
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并且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的方针 ,积极探索如何大胆借
〔 5〕
鉴并批判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化建设经验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毛泽东从
① 韩庆祥和张健提出 “西方现代化和 ‘西方中心论’的哲学根基是 ‘主客二分’”,并进一步延伸明确阐明这一分
析范式的底层架构是 “主统治客”,参见韩庆祥,张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范式:系统为基的 “主主
平等普惠”————基于对中西现代化哲学根基的比较分析》,《哲学动态》2023年第 3期。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