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9

基于此,传统文化中的 “富民厚生”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
             高度契合性。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根植于 “富民教民”的社会治理。有别于西方
             物欲膨胀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
             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同时也是 “富之”“教之”善治思想的辩证
                                                        〔 17〕
             转化。孔子认为治理百姓既要 “富之”也要 “教之”(《论语·子路》)。一方面,“富民”
             强调厚植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为人们幸福生活奠定物质条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
             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强调唯有在 “仓廪实”“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实
             现 “知礼节”“知荣辱”。另一方面,“教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
             展。儒家推崇 “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化,风清气正、道德高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进一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总之,“富民”与 “教民”的统一打破了 “单向度的人”的魔
             咒,实现了物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相协调。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植于 “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与西方现代化人与自
             然相对立所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 “万物并育”生态理念的延续。“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的生态建设要求深度契合。管子提出 “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
             人道不顺,则有祸乱”(《管子·五辅》),主张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敬畏自然方能天
             时地利人和。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的
             宇宙观主张要顺应自然,顺乎万物之本性,使万物按其本性自由发展。“道法自然”批判
             了西方按照人的私欲利用技术手段随意改造自然的工具理性。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
             猎”(《淮南子·主术训》)主张要保护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制思想破解了
             西方物欲膨胀破坏自然的生态困境。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根植于 “协和万邦”的交往之道。摒弃西方 “国强必霸”
             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走和平发
             展道路的现代化。“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主张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和合理念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
             题相契合。“协和万邦”的第一重含义即 “以和为贵”。比如 “国虽大,好战必亡”(《史
             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和平发展观,“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的睦邻友好观。“协和万邦”的第二重含义即 “和而不同”。所谓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
             继”(《国语·郑语》),这里的 “和”并不等于千篇一律,而是差异之中的和谐。区别于
             西方强人从己的丛林法则,中国主张共生并进、美美与共。“协和万邦”的第三重含义即
             “守中致和”。区别于西方两极对立、隔绝闭塞的零和博弈,中国主张 “执中”“守中”的
             “中和”之道,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二、激活中华文明以型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形态

                  “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解释框架为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蒙上了 “古今错
             置”的神秘面纱。从马克斯·韦伯关于中国儒教阻碍资本主义兴起的观念到如今的西方现
             代化理论,都为这一框架提供了理论支持。从文化特质来看,区别于 “理性地征服世界”
             的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是 “理性地适应世界”。基于此,西方理论家常常认为中华文明固
             守 “历史文化遗产”,是封闭僵化停滞的文明,是守旧、复古的代表。韦伯从货币制度、
             城市与行会、家产官僚制、血缘组织以及法律等方面窥视中国社会结构,判定中国社会结
                                                                                                       7 ·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