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10

构是与理性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传统主义,无法内生出资本主义 。这一观点割裂了传
                                                                                  〔 18〕
             统与现代的联系,否认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连续性。实际上,以 “二分法”处理中华
             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本身就具有虚假性。虚假性之一体现在忽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创新
             性。部分西方学者错误地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来遮蔽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认为连续就是僵
             化,连续就是停滞。然而,中华文明本身内蕴创新的文化基因,在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中
             实现文化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在不断更新迭代中型塑现代形态。虚假性之二体现在忽
             视现代社会的复合性。罗荣渠指出,“任何现代社会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而是
             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 。现代社会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决裂,而是在对传统的
                                                 〔 19〕
             扬弃和超越中不断创新。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 “精华”的传统,是现代化的动力,
             是需要重新激活的部分。因此,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的现代
             化所意含的不是消极地对传统的巨大摧毁,而是积极地去发掘如何使传统成为获致当代中
             国目标的发酵剂,也即如何使传统发生正面的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建构的
                                                                    〔 20〕
             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 “第二个结合”破解 “传统—现代”二元对立论。当人们从
             传统文化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时,便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悖论,即 “现代化从
             一开始就是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前现代性的超越;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正是中国现代化得
             以真正开端的重要背景;中国传统文化即使有优秀的部分,似乎也需要等现代化发展到一
             定阶段后去挖掘、转化、创新才能为现代化所用” 。所以说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的关
                                                                  〔 21〕
             键就在于 “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这一结
             合并非简单的 “拼接”,而是遵循唯物辩证法 “经由历史的中国文化否定之否定而形
             成”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率先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指出 “马克思主义
             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这一论断以 “结合
                                                                                  〔 23〕
             论”打破 “对立论”,首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案推动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新思
             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以 “小康”这一中华传统
             概念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提出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
             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 ‘小康之
             家’” , “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
                   〔 24〕
             化”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不断深化对 “结合论”的认识,提出 “第二个结合”。从
                 〔 25〕
             2021 年首次提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 重要论断到 2022 年党的二十大深入阐述 “两个结合”并进一步明确 “第
                           〔 26〕
             二个结合”的具体内容,再到 2023 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进一步对 “两个结合”展开论
             述,重点突出了 “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
             解放” 。这表明我们党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
                    〔 27〕
             度”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
                 〔 28〕
             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等价值观念,同科学
                                                                                   〔 29〕
             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结合”的目的在于 “激活”。“第二个结合”通过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文化
             基因,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
             代的跨越,进而型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形态涵盖现代化的
             本质属性、治理方式和推进思路。
                  从本质属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
                 8 ·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