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8

近代中国 “向西方学习”的失败中洞悉出照搬西方模式是一条 “邪路” 。基于此,毛泽
                                                                                        〔 6〕
             东开始打破近代以来 “西方中心论”的固有认知,逐步确立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
             代化不等于苏联式”的观念,坚定认为 “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 ,开始独立思
                                                                                           〔 7〕
             考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则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
             式的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现代化,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
                           〔 8〕
             还 “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正是建
                                                                                                〔 9〕
             立在毛泽东对 “中国的现代化”认知基础上,邓小平进行了更为具体化的 “中国式的现
             代化”构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既不是工业化高度发达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也不是
             苏联模式的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建立在中国特点基础上的 “中国式
             的”现代化。习近平进一步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并概括形成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
             大原则等理论创新,这是 “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 ,是对以往中国现代
                                                                                   〔 10〕
             化理论框架的创新性突破。新中国 70 余年的现代化探索逐步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探
             索,从依附模仿到独立自主,从效仿赶超到立足本土的蜕变。
                  中国主体性源于中华文化主体性,而中华文化主体性深深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之
             中。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
             的路” 。换言之,“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
                    〔 11〕
             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所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 “中
                                                                        〔 12〕
             国式”之所以区别于 “西方式”,是因为其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
             情的中国特色。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内生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智
             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根植于 “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区别于古希腊 “小国寡
             民”的国家形态,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多民族、长历史的国家,14 亿多的人口规模超过
             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中国在如此大规模人口体量的基础上,不断破解发展与稳定的 “现代
             化悖论”,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得益于 “向内凝聚”的统一性
             追求和 “九州共贯”的大一统传统。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不同于欧洲从帝国内部分裂
             出独立自决的民族国家,而是将帝国直接转化为统一的主权国家,“不是欧洲国家形式的
             延伸,而是对于 ‘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复归” 。这一过程保持了疆域、人口与族群的连
                                                             〔 13〕
             续性,体现了中国体量之 “大”。同时,现代中国以建一统为理论背景,在解决晚清中央
             权力下移导致的种种问题过程中,“反对联邦、邦联等可能导致分裂的分权体制” ,通
                                                                                                    〔 14〕
             过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内塑强大政治认同,建立统一集中的财政
             军事力量而形成 “强国”,体现了中国结构之 “强”。现代中国体量之大与结构之强,与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势、六合同风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密不可分。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根植于 “富民厚生”的经济伦理。与西方贫富两极分化
             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时也是 “富民厚生”的经济伦理、“小康”“大同”的社会理想、
                                〔 15〕
             “等贵贱,均贫富”的公平正义的赓续。“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管子·霸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的 “富民”思想超越西方因资本无限增殖导
             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弊病,关注起点公平。 “权有无,均贫富” (《晏子春秋·内篇问
             上》),“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的 “均贫
             富”思想主张分配公平规避资本主义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导致的分配不公、贫富两
             极分化的弊端,关注过程公平。“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
             为本” 的 “厚生”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 16〕
                 6 ·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