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61
技术来讲,其潜在性不仅仅限于人对它的作用和使用的依赖性,而首先体现在人工智能本
身具备极强的自主性诉求和主体能力,以及在运用中它能自主地选择和主体地行动,GPT
- 4 具有的强大的自然语言应用能力就全方位地体现了它反客为主的潜在性的现实释放,
及其反客为主的潜在性变成现实的无限可能性。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以极端的方式放大了技
术主义的 “技术至上”,但 “技术至上”的本质却是权力至上。所以,以 “技术至上”为
根本信念、以 “技术拜物教”为根本诉求的技术主义发展成为至为完备的状态,就为人工
智能无限度的竞争性研发提供了整体的和坚实的社会 “认知、思想、精神”的基本框架。
三、构筑引导和规训人工智能的人文法则
尼采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谈到科学技术发展可能对人的意义和尊严带来根
本影响时指出:“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该被技术所代替,我们应该保护人类的尊严和自
由,避免被技术所奴役。” 尤其是当今已具极强自主性诉求和主体能力的人工智能,已
〔 31〕
呈现出对人的自由、尊严的威胁,人类社会正被引向是技术奴役人还是人引导技术的临界
点上。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智者们关于人工智能研发将引发颠覆性危机的忧思与远虑:物
理学家霍金 ( Stephen William Hawking)曾警告说,无所顾忌地研发人工智能意味着人类
末日,因为 “人工智能可以在自身基础上进化,可以一直保持加速度趋势,不断重新设计
自己。而人类,我们的生物进化速度相当有限,无法与之竞争,终将被淘汰。” 未来学
〔 32〕
家库雷·兹韦尔 ( Ray Kurzweil)更是忧心忡忡地指出,21 世纪科技步伐将是 20 世纪的
1000 倍,人类与智能机器之存在关系翻转的 “奇点”将在 2045 年左右发生,这是极具分
裂性的时间之点,人工智能将会以 10 亿倍人类的智慧站立在人类面前。 计算机科学家摩
〔 33〕
西·瓦迪 ( Moses Wadi)亦指出:“人工智能革命不同于工业革命。19 世纪,机器战胜了
人类的肌肉;现在,机器正在与人类的大脑角力。机器人兼具大脑和肌肉,我们都正在面
对 ‘被我们的造物完全取代’的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认为:“人类正在玩的
〔 34〕
最危险的火有两把,即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其中最危险的就是人工智能。” 伊隆·马
〔 35〕
斯克更明确地表示:“我们需要十分小心人工智能,它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
〔 36〕
站在人工智能可能奴役人类的临界点上,人类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沉浸在人工智能
带来的各种好处和便利之中,继续盲目地轻信智能机器并盲目地自信人类自己 “可以驾驭
机器”的能力;二是放缓研发步伐,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生活便利、科技争霸等与人类存
在有关的 “天平”应倾向何方,抑制人类的狂妄自大、贪婪、欲望和野心,以为自救。
选择前者,属于生物人类的时间可能比库兹韦尔预言的更短,GPT - 4 的问世似乎验证此
一判断;选择后者,其首要任务是构筑阻止人工智能野性开发的人文屏障。
人工智能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技术的根本区别是:以往技术的功能只是延长人的手
臂,增强人的身体的力量;人工智能却是开发人的身体和生命,扩张人的大脑,并赋予机
器以人脑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尤其还赋予机器以极强自主性深度学习方式和情感能力,
由此使人工智能研发本身成为突破人与机器之边界的方式。要阻止人工智能突破人与机器
之间的边界,使机器始终处于为人类所用的工具状态,其根本前提是应该在全社会重建人
文法则,用人文法则指导技术法则,用人文法则规范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
能够指导技术法则理性展开的人文法则,是一个体系。构成这个体系的第一个人文法
则,是合自然法则。所谓 “合自然法则”,是指人的所有行为不能逾越自然的律法。以地
球为载体的自然世界,是一个生物化的生命世界,其根本律法是生物的律法,这是以生物
为自身规定的生命的律法。人类存在必须接受以生物为自身规定的生命的律法,人类为更
好生存而谋求发展、谋求创造、谋求延长手臂和身体力量的全部努力,都必须服从以生物
9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