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64

其基本方法是严格地限制智能产品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组合规则能力的提升。

                 四、重构人文科学的精神共识

                  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当然有其因为解决环境、资源、经济问题以及争夺世界主导
             权等的强劲动机和推动力量,但更根本的原因却是人文科学的衰落而使整个世界丧失制衡
             技术主义的真正知识力量和精神力量。
                  客观地讲,技术主义的具体形式是技术至上,以技术至上为实质诉求的技术主义产生
             于近代科学革命的胜利,机械论世界观是它的哲学基础,去本体论的认知论哲学和工具理
             性方式,是其精神支撑,工业文明及支撑它的机械技术体系,是其生长的土壤。人工智
             能,还有基因工程,以及统摄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会聚技术,是技术主义自由泛滥的最
             新成就,也是其扭曲和异化人类精神地存在的最高形式。技术主义从近代萌生一直发展到
             今天,实质地展开为会聚实利主义、物质主义和霸权主义于一体的历史过程。正是这一历
             史过程,解构了宗教和信仰,一步步缩小了哲学的范围并压缩了哲学的精神和张力,然后
             实现了对人文科学的弱化。比如,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哲学的主体内容是物理学,这个传
             统一直保持在笛卡儿的 “大树哲学”体系中:在笛卡儿那里,物理学是哲学这棵大树的
             树干,形而上学是其树篼,伦理学、政治学、力学、医学则是这棵哲学大树的主要树枝。
             从古希腊到近代,科学也是人文的,并且内在地生成和拥有人文精神。不仅如此,今天被
             我们划归为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比如经济学、政治学,也属于人文科学,而且还是最核
             心的应用取向的人文科学内容。比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 Adam Smith)在格拉斯哥大
             学讲授的 “道德哲学”课程,就包括了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并且其政治学还
             包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在这样的学科设置中,“神学是道德哲学的依据,它为其提供
             存在的信仰基础;伦理学为道德哲学构建价值体系与实践原则;法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
             是道德哲学的实践方式与途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类所有的精神探索都是动因
                                              〔 44〕
             于人并服务于人的。比如现在的 “三分”科学结构中,自然科学以自然为对象,侧重探
             索自然世界的存在律法和运行规律,不过是为人如何更好地与自然打交道提供真知和方
             法;社会科学以社会为对象,侧重探讨制度社会的存在律法和运作规律,不过是为人如何
             更好地与群、社会相处提供真知和方法;人文学术和艺术以人自身为对象,侧重探讨人的
             存在律法和生存规律,以为更好地与自己、他人相处提供真知和方法。所以,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人文学术和艺术三者,表面看完全相异,但在人的存在本体和生存本质层面,

             其真知和方法是相通的,其本质诉求均是人文的。美国科学史家乔治·萨顿 ( George Sut
             ton)讲得非常清楚:“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是在研
             究人,因为我们只有通过人的大脑才理解自然;然而,我们同样可以说我们一直是在研究
             自然,因为没有自然我们无法理解人。无论我们是研究人的历史还是研究自然的历史,我
             们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人。我们无法摆脱人,即使我们想这样的话。科学的和谐是由
             于自然的和谐,特殊地说是由于人类思想的和谐。要得到真实的图像,不仅自然必须是真
             实的,而且作为镜子的人也必须是真实的。” 人文贯穿于所有的学科之中,是所有科学
                                                            〔 45〕
             的灵魂。主导人类科学的技术主义之所以能极大地压缩、弱化人文科学,其根本前提是它
             首先对科学予以 (自然、社会、人文)分类的形态学隔离,然后消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人文内涵,将人文学术定义在文史哲这样狭小的范围,由此使人文丧失接地气的条件
             和落地的土壤。这种状况就是人文科学的衰落。
                  清晰地认识人文科学的现状,要在将技术主义推向极端的人工智能时代构筑人文屏障,
             就必须要重建人文科学。重建人文科学,前提是重新端正认知人文科学的前提。孙周兴指
                  2 ·  ·
                 6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