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98
构科层化、标准化与基层多元社会诉求张力日趋凸显的复杂格局;而以理性主义、进步主
义、技术主义为要义的复杂治理引发的负荷过重、重复建设、效率下降、社会自主性减
弱,甚至政策扭曲和形式主义花样翻新等负面效应又屡遭诟病,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取
向从简化向简约的转型,就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简约治理就是要 “在基
层治理中化繁为简、简而不少、简而高效”,基层社会治理从简化向简约的价值转型是治
理理念、价值追求和方式手段的深刻变迁,其基本向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治理理念
层面,从权力扩张和行政主导转向还权赋能的复合治理;在治理方式层面,从顶格管理转
向自主灵活的适切治理;在治理目标层面,从稳定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发展与秩序的平衡
治理。这一转型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一)治理理念的转型:从权力扩张和行政主导转向还权赋能的复合治理
社会治理理念集中反映国家权力如何认识和对待其赖以存在和滋养它的社会,决定国
家与社会关系的架构,落实到基层便是权力以何种方式控驭社会,本质上体现为如何对待
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如何对待人的问题。
在迈向现代化的追赶型发展中,由于时空压缩、任务交织、转型迅猛、思想多元、规
模巨大等现实问题,基层社会的治理情境日益复杂化。长期以来,受以简驭繁的传统影响
和治理资源的稀缺限制,以简单高效为显著特征的简化治理,逐渐成为化解基层治理复杂
性的优先选项。且简化治理蕴含的 “效率至上”逻辑已深嵌到基层社会内部,一旦复杂
性治理任务来临,则被快速激活,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理效用。但简化治理的标准化、顶格
管理价值在基层容易演化成行政权力的扩张和泛化,导致国家权力的 “内卷”、公信力和
资源的耗损。应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必然要求树立复合治理理念,并推动治理实践
的变革,其首要实践意蕴即为变单一主体发力为多元主体的协商共治、多种资源的整合互
补和多领域的协作互促,在促进正式权力把握好方向引领和服务托底的边界,供给优质服
务的同时,给社会以足够的自主性和生长空间,既对基层社会赋权,激活社会主体自我管
理的内生动力,又对社会主体赋能,培育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把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百
姓从观望走上舞台,构建国家与社会共生共赢的治理格局。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型,既包含对历史中国简约治理优秀传统的回归与重塑,
又包括对现代化进程中简化治理的反思与扬弃。在传统帝制时期,中央皇权实行的是 “象
征性意义”的统治 ,基层社会中有大量 “准官员”参与矛盾调解。黄宗智将这种 “半
〔 14〕
正式行政”概括为 “集权的简约治理” 。彼时,帝制国家实现了与基层社会的间接互
〔 15〕
动,名义上基层社会被纳入到皇权管辖之列,实际上在基层社会实施乡绅自治。新中国成
立以来,伴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公共服务事项的日益拓展,国家权力开始全面
介入基层社会,建构了 “国家控制社会的体制” 。在赶超型现代化的进程中,简化治理
〔 16〕
逐步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导价值,保障了重点任务的高效推进和顺利完成。但随着政府
服务化转型和人民权利意识觉醒,简化治理内嵌的 “效率至上”工具理性等简化逻辑也
开始饱受诟病。在反思简化治理实践困境时,“实现简约治理作用重建” 命题日益受到
〔 17〕
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持续关注。其背后逻辑在于,一方面,简约治理有助于强化基层社会的
治理韧性。安东尼·吉登斯认为,风险是现代性的黑暗面,它以制度化的结构性风险等形
式表现出来,并随着现代性的进行而持续存在。 面对日益多元的社会风险,基层社会比
〔 18〕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治理韧性。而简约治理倡导的还权赋能理念,有助于减少社会个
体的脆弱性,提升基层社会抵御风险的韧力。另一方面,简约治理有助于激活基层社会的
自主活力。弗拉基米尔·克洛巴指出:“权力下放将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和反应能力。”
〔 19〕
简约治理主张行政权与基层社会保持必要的空间和距离,给予百姓社会必要的认可与尊
6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