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02
第二,基层减负改革倒逼出来的客观需求。问题导向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鲜明特点。改
革难题是开启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的现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持续整
治基层形式主义,不断为基层减负、为实干增效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以专项行动形式持续
整治基层形式主义,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基层减负仍面临着 “加压式减负” 的现实
〔 28〕
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简化治理模式下简单化、“一刀切”治理逻辑的形塑。以特色小镇
培育为例,2016 年,国家提出 2020 年建设 1000 个左右特色小镇的目标,但在政策落地过
程中,一些地方热衷于搞 “指标化”的层层加码、“清单式”的任务分解,致使 2017 年
底全国特色小镇数量就达到了 2000 多个。 而纵深推进基层减负的现实要求,不仅要求基
〔 29〕
层社会推进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更倒逼基层社会实现治理理念的根本重塑。基层减负越
往前推进,就越要求转变效率至上的简化逻辑,强化应有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关切,实现在
效率和人本之间的适度平衡,给予基层更充足的弹性空间。基层减负的改革倒逼,将为基
层社会治理的价值转型提供重要契机。
第三,治理资源下沉带来的要素保障。治理资源是开启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的重要
保障。正如安东尼·吉登斯所强调,“资源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通过具
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目
〔 30〕
标,作出了 “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更多治理资源下沉到基层”的重大部署,有效弥补
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围绕治理资源下沉,一些地区的改革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实
践来看,治理资源的下沉,涉及人力下沉、事权下沉和财权下沉等具体领域,推动基层事
情有人办、有权办和有能力办。比如湖北武汉推动党员干部社区报到常态化,以 “认岗”
“认事”“认亲”等形式参与基层治理,弥补基层人才短板;江苏省昆山市按照财权与事
权相匹配的原则,扩大乡镇的财政自主权。治理资源的持续下沉,使得基层人才匮乏、权
责不对等、资金难保障等困难逐步缓解,为基层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要素保障。
第四,智能化治理引发的技术驱动。治理技术是开启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的有力支
撑。尽管数字化治理技术带有工具理性、治理刚性等弊端,但通过治理技术的革新,客观
上能够实现基层治理主体的权利确认与能力扩展,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转型。一方
面,数字化治理技术带有 “赋权”本质 ,其内涵的去中心化特点,有助于提升治理主
〔 31〕
体的参与性、对话性与互动性,进而实现治理主体的自我赋权。另一方面,数字治理技术
具有 “赋能”特性,有助于治理效果高效化、过程简约化以及方式智能化。 借助数字化
〔 32〕
的治理技术,基层社会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让
数据为基层减负、群众参与赋能。同时,又能依凭海量的数据信息研判,提供更加精准的
服务,实现精细化治理。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治理技术带来的治理革新,能够
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转型提供驱动力量。
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简约化转型的着力点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简约化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内
在要求和实践趋向,可从创造前提条件、激活内生动力、重塑治理环境和厚植文化基础等
方面着力和突破。
(一)以基层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再造治理主体间关系
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需坚持限权与赋权相结合,框定和调适基层多元主体的职责
关系,为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创造关键的前提条件。一是以权责厘定为核心,防范政府
权力过度扩张。政府权力的过度扩张是基层社会治理简约化转向的现实阻隔。推动基层社
会治理简约化转型,需以权责厘定为核心,以权责清单制度为依托,以规范政府权力运作
0 ·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