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03

为指向,科学调适中央与地方、基层政府与其他主体的权责关系,有力防范政府权力过分
             扩张和肆意任性,有效解决职责不清晰、权责不匹配等现实难题,从而以权力的规范有效
             运行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政治有效性保障。二是以权力让渡为关键,盘活基层社会自治空
             间。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简约化转型的基本前提。为此,需坚持权力适度让渡原则,克服制
             度规则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释放基层社会必要的自主空间。同时,以赋权为指导理念,
             健全基层社会的自治清单,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和程序规则,为基层社会自治提供必要空间
             和有力支撑。三是以关系理顺为目标,实现基层社会良性互动。社会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是
             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的内在要求。在框定基层党组织、政府、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普
             通群众等多元主体职责边界的基础上,还要搭建平台促成主体间的协商共治,有效防范行
             政化、依赖化与对立化等不良倾向,实现基层社会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二)以多元主体的能力提升激活基层社会治理内力
                  在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治理主体能力的激活及其整合至为重要,这是基层社会治理
             价值转型的内生动力。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核心引领能力。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
             理的领导核心,要统筹抓好组织制度建设、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与能力提升等各项工作,不
             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能力,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是优化顶层设计,提升政府善治能力。基层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要把基层
             治理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系统安排机构精简、权力下放、资源下沉、服务
             下移等工作,使之与基层治理的理念革新、治理方式转型、治理机制变革相契合,以提升
             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善治能力。三是夯实主体地位,强化
             村社自治能力。村社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
             设,强化村社组织的自治主体身份意识,使之既能防范 “行政挤压自治”及其引发的治
             理弹性缺失和刚性冗余 ,又能在与政府良性互动基础上达成 “行政助推型自治” ,避
                                      〔 33〕
                                                                                                    〔 34〕
             免村社组织功能的虚化。四是提升群众治理能力。基层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关键主体,需通
             过责任细分推动利益相关者的身份重塑,以下沉治理单元实现基层群众的有效组织。同
             时,以党员行动示范、村规民约规范、积分制度激励等措施促成公共参与,通过公共议题
             建构、公共空间营造、公共利益衔接、公共事务协商等培育公共精神,逐步提升基层群众
             的治理能力。
                  (三)通过基层治理的系统调适实现环境重塑
                  治理环境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从治理理念、治理标准和治理韧性上系
             统重塑治理环境,为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一是以方法论为指引,
             实现治理理念跃升。转变顶格管理的 “最优化”思维,代之以 “适切治理”理念,这是
             基于任务复杂性、资源有限性、情境变化性等基层实际的务实之举。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
             理念,摆脱 “完美主义”倾向和 “效率至上”偏好,让基层社会治理充满人文关怀和情
             感温度,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简约化转型提供理念支撑。二是坚持宽严相济,推动治理标准
             调整。积极探寻复杂社会的简约化治理机制,平衡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既注重从严要求,
             保持制度刚性,又强调因地制宜,讲求柔性治理。同时,充分发挥考核问责的 “指挥棒”
             效应,优化考核问责的指标设置、方式频次、程序机制,营造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三是
             预留探索空间,提升治理韧性。要在时间上预留 “间隙”,处理好 “快与慢”的治理节
             奏,让基层干部有时间、有精力抓落实,反对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错误政绩观。同时,
             又要在空间上留出 “空白”,为基层预留必要自主空间,赋予基层适度的相机决策权限。
                  (四)培植简约治理的社会文化土壤
                  杜赞奇曾指出,国家权力的下沉需要穿透 “权力的文化网络”,治理模式的有效运行
                                                                                                      0 ·  ·
                                                                                                     1  1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