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00
益、诉求的多元化也在生长,基层社会治理不仅要实现稳定和秩序的目标,还要借助基层
社会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培育基层民众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约束的现代意识和公
共参与精神,提升公共参与能力,促进基层社会的生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发展和
安全的统筹治理,在国家与社会互动中实现发展与安全、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建构可
持续的基层社会繁荣发展秩序,从而厚植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基层基础。
多元主体自主、互动、协作共谋基层社会的发展与秩序,以人的发展为旨归的治理价
值是国家善治的内在要求。国家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尺度和发展方向,它以实现
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追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现实支撑,并在根本上
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国家善治理论从价值理念、制度安排与行为能力三个向度,为基层
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内在依据。一是理念上的变革调适。国家善治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
的全面发展,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在治理现代化的实
践场域下,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嵌入到简约治理实践中,并与简约治理倡导的还权赋
能、韧性自主等理念相结合,能够实现对简化治理 “效率至上”的价值纠偏。二是制度
上的重塑调整。国家善治要求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与政治文明与人类发展相契
合的良善制度,努力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简约治理要求国家正式权力与基层社会
保持适当的距离,强调对地方自治力量的认可赋权,并依托地方性规范开展低成本治理,
有助于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塑调整,建立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三是
能力上的优化提升。国家善治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要依托,要求实现治理行为的民主
化、法治化、科学化。简约治理主张通过国家的认可赋权以及地方从自发到自觉的认同,
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韧性与自主活力,有助于缓解简化逻辑引发的基层社会治理负荷超
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因此,国家善治的理论要求,是推动基层社会
治理价值转型的理论逻辑。
三、基层社会治理简约化转型的阻滞因素与有利条件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基层社会从简化治理向简约治理转型,是应对复杂多变
的基层社会治理情境,实现化繁为简、达致治理有效的实践需要。但这一价值转型面临着
诸多阻滞因素,也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客观分析这些阻滞因素,全面把握实现转型的有利
条件,是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简约化转型的认识论前提和实践性先导。
(一)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的阻滞因素
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转型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受传统治理模式惯性的深刻影
响,也受到治理主体价值认知与能力素质的制约,还受到既有治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的规
约。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攻坚治理的权力扩张冲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简约化转型,要求国家赋予基
层社会必要的自治空间。但伴随着国家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政府权力实现了在纵横两个向
度上的延伸拓展,政府权力扩张既为国家善治提供条件,又为权力弥散带来便利,其影响
是双向的。比如,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打赢了防范化解重大风
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但伴随着任务攻坚形成的 “攻坚式治理模式” ,
〔 23〕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社会治理负荷超载,使得基层干部遭遇政策目标和过程监督的双重
挤压。同时,攻坚式治理还使得政府权力持续向基层扩张成为常态,“放不下”的政府权
力,不仅压缩了基层社会的自主空间,还带来了减负难题、价值迷失等基层治理困局,成
为基层社会治理价值转型的现实挑战。
第二,治理主体的观念认知和能力短板。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简约化转型,要求基层
8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