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71

根本不能复兴和革新”,“向市场前进首先要依靠牺牲国家利益”,应当 “全面改革所有制
             关系,实现所有制私有化”;在 1988 年苏共第十九次党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进一步将
             苏联改革的重心从经济体制转为政治体制,提出要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改革整个
             社会大厦,并对苏共中央和地方组织、国家最高权力机构进行了多次改组。这些动作与其
                                                                                            ①
             说是 “改革”,毋宁说是 “转向”,彻底动摇了社会主义制度根基。
                  对领导权问题的误判、对政治道路的偏离以及对政治制度的否定,这些都是以政治领
             导者的认知错误为先导,根源在于政治家集团接受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并据此做出错误的政
             治判断和行动,也就是意识形态出了问题。通过进一步追溯可以发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
             苏联内部发生的第一个重大变化恰恰就在文化和思想领域,而非经济领域。 戈尔巴乔夫
                                                                                            〔 37〕
             以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口号,通过倡导 “公开性”“多元化”取消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鼓励 “无禁区的批评”,导致 “社会自由化”风起云
             涌,苏共逐渐失去了对舆论和文化领域的控制权,否定苏共和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日
             益泛滥,主流意识形态分化崩溃并彻底转向了资本主义,这就使得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成
             为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
                  相比而言,同样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启动重大改革的中国却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迎
             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总的来讲,中国的改革思路与其他转型国家大体相
             似,也是沿着国家向社会放权、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方向,但改革结果之所以取
             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中国的政治家集团拥有高超的政治认知力,在坚决推动改革开放的
             同时,能够时刻警惕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安全。事实上,任
             何深层次的改革都会触动既有体制和既得利益群体,特别是对权力关系进行调整的重大体
             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视为国家制度的 “立法时刻”,此时各种矛盾积聚转化,
             最容易产生政治安全风险,因而格外需要政治家集团在关键时刻做出化险为夷的正确判断
             和选择、不犯颠覆性错误,确保政治秩序长期稳定。
                  当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
             先手棋,重新凝聚起了党内政治共识。一方面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制定 《关于建国以来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过去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历史总结和正确评价,特别是提出

             “四项基本原则”,防范和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在 1979 年 3
             月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 “四项
             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后,先后被写入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
                                    〔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为中国政治基石的 “四项基本原则”集中回答了领导权、政治道路和意识形态这
             几个根本性问题,在改革初期就及时划定了政治禁区和底线,避免了改革在 “摸着石头过
             河”式的探索中误入歧途,保证了基本的政治安全,为改革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
             今天看来,邓小平在改革之初就同步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构成了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可谓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


                 四、结语:政治家集团及其 “治道”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治理的好坏与国家兴衰成败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源自策略性的国家治理能



                 ① 参见 1989年 11月 26日 《真理报》发表的题为 《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的长篇文章。
                                                                                                       9 ·  ·
                                                                                                      6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