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75

代人们理解政治的渠道。中国政治体制运转和话语体系构建中,“文件”发挥了不可比拟
             的作用。文件内容及流转和传播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政党执政话语、政治结构变迁和国家治
             理思维,镶嵌着丰富政治话语的领导人书信更是充分体现了其在治国理政中的独特价值。
                  (一)从结构到功能:政治话语研究的实证转向
                  政党在建设和运行国家政权中通过种种形式表达其政治理念。作为有组织行为体的政
             党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层面的正式参与和合法介入是关涉权力分配、秩序维护、利益表
             达的常规力量,然而,政治行动背后的话语及其隐喻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现代化进程促
             使政治发展走向民主化、全球化的同时也催生了对话语本身的研究。
                                                                                    〔 1〕
                  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包括政治话语在内的话语研究从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语言学属
             性,对于话语的分析主要基于语言结构及其所处的环境。索绪尔首先区分了 “语言”和
             “言语”,指出后者具有前者所不具备的个人支配的准社会性质,“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
             物和名称,而是该事物在人脑中的概念和它的音响形象,进而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了概念
             和音响形象”。 佩肖等通过引入言说的社会历史性揭示了 “话语”超越语言和言语的社会
                            〔 2〕
             生活意义体系,为理解语言经过再生与流通后的变迁提供了窗口。
                  当思考范围拓展至语言哲学层面,关于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批判话语分析主导着
             政治话语的研究。在福柯开创的话语与权力研究范式基础上,托伊恩·范·迪克和诺曼·
             费尔克拉夫系统论述了话语与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将 “话语”
             的讨论结合话语秩序和社会理论并引向 “政治话语”维度,阐明政治话语的社会作用。
                                                                                                          〔 3〕
             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表明,语言不仅 “表达含义”而且 “完成行
             为”,为我们透过政治行动与政治话语的分野、理解政治及其运转贡献新的认知方向,这
             也意味着日常生活清晰可见的行动与指向隐喻的话语是有区分的统一体。
                                                                                         〔 4〕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对政治语言行动属性的追认,进一步促成了政治话语研究的实证转
             向。思想史学者波考克在奥斯汀 “以言行事”、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和阿伦特视政治
             行动为表演的思想影响下,赋予政治话语以强烈的行动属性,指出话语具有对他人施加权
             力的力量,言说的政治性就在于其作为人们之间相互施加和交流权力的行动。 与此同时,
                                                                                               〔 5〕
             两次世界大战在战争宣传上对政治语言及话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全球政治实践联结
             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和实践出发揭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和反作用关
             系,为我们理解政治运转中的 “政治话语”提供了丰富想象。“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
                                                                                             〔 6〕
             社会中,政治话语具有虚幻性,是资产阶级用以压迫无产阶级、维护其剥削性统治秩序的
             手段,无产阶级政党只有通过掌握国家权力来揭露其普遍虚伪性,进而弘扬话语在传递先
             进观念、教育感化民众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战后,随着对战争的反思以及政治现代化进程,政治话语逐步摆脱纯粹灌输、被动
             接受或欺骗的负面性质,日常政治生活的话语实践也丰富了政治话语研究,揭示出其在不
             同环境场合、受众对象、政治内容下的多重功能,包括信息沟通功能、议题设置功能、社
             会整合功能、形象塑造功能等。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的政党政治话语,在体现政党治
                                              〔 7〕
             理理念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并推进、转换、延伸着国家治理。当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展开,政
             治话语不仅能够实现缓和矛盾、消解冲突的功能,而且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通过话
             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政治并不是单纯的强力使用,而是理念的分享、共识的达成。
             概言之,政治话语是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政治理念的集中反映,其形成、转型与调试是
             政治体系完善和政治体制随时代环境更新的必要环节。
                  (二)作为政治话语载体的领导人书信
                  在中国,政治话语的基本形式可以概括为:领导人讲话、党代会报告等具有意识形态
             的 “理论话语”;政府工作报告等围绕政策措施的具有行政色彩的 “政策话语”;以指示、
             批示、请示、报告等为主要形式的、对上、对下或平级的涉及文件流转的 “公文话语”;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主流媒体和高校智库等宣传机构的 “宣传话语”。上文分析显
                                                                                                       3 ·  ·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