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67

其是对政权即领导权的认识,是政治认知力的关键。以中国共产党为例,它在国家创建中
             发明了 “国体”概念,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强调政权应该由哪个阶级掌握,实际就是领
             导权问题。这种政治上的领导权 ,是一种由现代政党所拥有的独特而重要的政治权力形
                                               ①
             态,也就是由现代政党所构建、掌握和行使,旨在引领人民 (局部或全体)和国家 (在
             不同程度上)按其纲领实施集体行动的政治性权力 。
                                                                   〔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德国 1848 年革命教训时,就提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认
             为只有工人阶级 “代表整个民族的真正的和被正确理解的利益” ,工人阶级是革命最彻
                                                                                〔 12〕
             底的真正战斗力量,“历史的领导权已经转到无产阶级手中” ,而革命的失败正是因为
                                                                              〔 13〕
             当时工人阶级无法担纲领导作用。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思想。他认为:“革命的结局将取决于无产阶
             级是成为在攻击专制制度方面强大有力但在政治上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助手,还是成为人
             民革命的领导者。” 他同时认为,“把作为工人阶级先进部队的党同整个阶级混淆起来,
                                 〔 14〕
             显然是绝对不行的” ,领导权务必掌握在 “先锋性政党”手中。正是以布尔什维克强大
                                  〔 15〕
             的领导权为枢纽,苏联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并组织起所有社会力量服务国家
             管理和工业化进程。
                  列宁对领导权的阐发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者对领导权的认识,并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升
             华到 “国体”的高度。“这个国体问题,从前清末年起,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其实
             它只是指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资产阶级总是隐瞒这种阶级地
             位,而用 ‘国民’的名词达到其一阶级专政的实际。” 毛泽东在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 16〕
             党》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旧民主革命的最大区别不在革命性质上,而在革命领导权掌
             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用阶级统治来分析国家的根本性权力结构正是毛泽东的洞见。
                                  〔 17〕
                  说到底,领导权问题是领导者通过运用军事权力、经济权力和意识形态权力来获得相
             对于被领导者的政治权力的问题。但要想长期掌握和行使领导权,则必须把权力转化为具
             有正当性的权威,为此必须解决好领导权由谁掌握、维护谁的根本利益的问题。近代中国
             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全面危机决定了,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才能克服
             “一盘散沙”、重建统一权威,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沿着政党中心主义的
             现代国家建构路径 ,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全方位嵌入国家制度、转化为国家领导权。正
                                 〔 18〕
             如亨廷顿所说,“有一件事共产党政府确实能做得到,那就是,它们能统治得住,它们的
             确提供了有效的权威” ,而这正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性要件。
                                     〔 19〕
                  (二)对政治制度即道路问题的认知及选择
                  由谁掌握领导权并把分散的社会群体整合成为具有统一权威的政治共同体,这是建政
             立国的首要问题。在这一基础上,用什么制度去组织政治共同体则是另一个关键问题。现
             代国家建构的不同路径蕴含着各国如何根据本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化选择适合自身的政治
             道路并定型为政治制度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一国选择了何种政治道路,也就相应划定
             了其根本性、基础性制度的发展方向。从比较政治来看,正确的即适合的政治道路为国家
             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制度优势,而错误的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往往导向无效治理。然


                 ① 领导权,在英文世界里常译为 leadership 或 hegemony,根据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leadership 意指一个
                    人或几个人劝使某个集团采取一种特定政策方针的力量,这要求领导者具备某种素质。hegemony在中文中则多
                    译为 “文化领导权”或 “领导权”,但也会被译为 “霸权”。而根据本文语境所指的领导权是包含有 “文化领
                    导权”的政治领导权,鉴于后文专门阐述了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此部分更侧重政治领导权,详见李放春:
                    《瞿秋白与 “领导权”的定名———Hegemony概念的中国革命旅程 ( 1923 - 1927)》载于 《近代史研究》2021 年
                    第 5期;包毅:《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理论比较及其启示》,载于 《理论探索》2012第 1期。
                                                                                                       5 ·  ·
                                                                                                      6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