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3
于民族国家中的根本难题。即便是比较顺利地建构起民族国家的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的成
熟现代国家,也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加拿大的魁北克问题、西班牙的巴斯克分离运
动、英国的苏格兰独立投票,都令这些国家感到困扰。对于转型与成长中的民族国家来讲,
试图解决好这一问题的难度,只会有增无减:一是因为民族国家的个体与群体的主体错位问
题不会稍缓,二是因为后发的国家建构压力陡增,很难让国家建构在比较从容的状态下加以
处置。因此,国家内部个体之间的矛盾,复加民族之间的摩擦,让国家复合主体间的关系调
适,变得来更加困难。而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恰好跻身后发行列,遭遇前述的种种难题。
四、取经 “大熔炉”
需要直面的问题是,既然民族国家的建构是一个现代普遍处境,那么,对任何政治体
来讲,都必须着力处理好民族 -国家的交互性建构事务。为此,有必要放宽视野,从中国
之外的广阔空间中吸取民族国家建构与治理的智慧。在现代世界范围内,如何维护多民族
国家,既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也留下了惨痛的失败教训。简单归纳起来,苏联的崩溃
标志着它们那种样式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以及民族融合方式的失败。苏联当然也有大失败
中的小成功,这就是对民族界限的降解,对国家的 (阶级)认同的提升。但从总体上讲,
苏联的崩溃,使人们没有理由肯定它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的成功性。而美国以融合各个民
族与族群的 “大熔炉”政策以维护联邦存续的进路,显示了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延续的、
一定程度的成功。从整合国内民族关系的理论主张看,在美国,就如何处置国家内部的族
群、民族关系而言,主要有三种理论模型:一是盎格鲁一致性 ( Anglu - Comformity),二
是大熔炉理论 ( The Melting Pot),三是文化多元主义 ( Cultural Pluralism)。前两者属于强
势话语,后者属于调和性话语。比较而言,后者是在国家建构得到认同的前提条件下的文
化权利安排,因此在国家话语建构中仅仅具有次级意义;前两者属于直接维护国家存续的
话语体系,不过盎格鲁一致性不仅强调国家认同,而且强调国家中主体民族的优越性,因
此也就不如大熔炉理论对国家维护的效用。
〔 4〕
大熔炉理论强调两个理论基本点。一是从历史的维度承认,“塑造美国体制和美国民
主的占支配地位的影响,不是来自这个国家任何一种形式的欧洲传统,也不是来自东海岸
城市的约束力,而是来自于边界不断变动而且五彩斑斓的西部地区所产生的经验。除了边
界环境所造成的许多影响及其提出的许多挑战之外,它还对加入西进运动的许多民族群体
的民族传统和分离主义倾向具有化解作用,这些群体包括 18 世纪的德国人、苏格兰 -爱
尔兰人,19 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德国人” 。西进运动是一个大熔炉,将移民们融化
〔 5〕
进美国这个国家,从而摆脱了既定的民族束缚,构成一个融合性的、混合式的民族。这一
解释,肯定比盎格鲁 -撒克逊一致性更具有包容性。二是从政治理论的维度,强调了融汇
总比区隔好、熔炉总比鸟笼好的道理。“在这个熔炉中,人类所有的种族分离将被剥去其
原始的仇恨与差别,一起熔进一个群体,表明了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的关系。” 它足以除去
〔 6〕
人们之间的宿仇和血仇,而融入一个民族国家的共同体之中。大熔炉理论肯定有其理想化
的成分,也有其名不符实的方面。但是,它对人们理解多民族、多文化、多取向的现代国
家,确实具有有效的指引作用。在一个民族国家,没有必要执着于个人与民族的宗教、历
史与文化记忆,也没有必要紧抓历史中出现过的怨仇不放,而需要以同胞之爱提升一般群
体性的认同,将宪法保护的个人权利作为彼此打交道与相互合作的最高依托,这样最有利
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向心性运作,以国家的高度团结强化其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吸引力
与认同感。这也是当下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显现出某种紧迫性的原因所在。
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政治实践中,处理好族群、民族与国家间关系最重要的政策
1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