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12
群众有序参与。在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过程中,激发群众有序参与至关重要,这不仅可以
丰富治理内容,还有助于促使决策更民主、政策执行更有效、公民责任感更强、社会凝聚
力更高,从而形成有序、和谐的基层社会治理秩序,提升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全面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需要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有效治理。
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需要强化价值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完善
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 “六个必须坚持”。第一,必须坚持人民
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为人民谋福祉、解难题。社会治理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是为了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疾苦、满足人民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合
法权益,使人民在社会治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尊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
福感、安全感,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自信是发展的动力,
自立是实现长远目标的基础。在党的领导下,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理论和制度,自信地走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基层社会治理要敢于面对问题,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增
强自身发展的韧性,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
持守正是立足之本,坚持创新是发展之道。基层社会治理要善于总结经验,同时又不能墨
守成规,必须勇于创新方式方法,对于旧的问题要有新的思路,对于新的情况要有新的应
对措施,在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深入。第四,必须
坚持问题导向。基层社会治理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
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举措,推动基层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只有
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才能获得信任和支持。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基
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解决社会治理问
题。面对复杂局面,要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用系统观念找到解决问题的 “金钥
匙”。同时,需要协调好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贯通、
内外联动的社会治理格局。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基层治理要具有开放的胸怀,不断
汲取各国治理经验,以更广阔的视野促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也要与国际社会形成
合作治理机制,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
度。第一,健全完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党的领导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
最大优势,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
功能。浙江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自 2003 年全面启动以来,构建了党建统领的现
代乡村治理体系,将党委工作向农村基层延伸,将党的大政方针具体贯彻到社会治理实践
中,确保治理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协调
和沟通功能,提高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的强大合力。第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倡导人人有责、
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理念,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
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
在萌芽状态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然前提和必要路径。在新时代基层监督的 “枫
桥经验”中,绍兴市构建的市县乡村 “四级联动”监督体系,把依靠群众作为 “枫桥经
验”的一个重要方面,把监督机制落到村一级,成立村级监察工作联络站,组建村级监察
联络员队伍,全面加强群众监督,并找准自上而下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群众
监督的结合点。第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加强对重点区域、重
点场所、重点时段的管理,提高社会治安防范和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扫黑
除恶常态化,坚决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清除社会毒瘤,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
1 ·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