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111
基层治理首先强调尊重各地客观情况,尊重群众意愿、挖掘并满足群众需求。换言
之,基层有效治理的前提就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因势利导、因情施策。与乡镇
(街道)党委相比,村 (社)党支部一方面是党组织系统延伸到乡村社会的 “神经末梢”,
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村 (社)党支部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代表和表达民
众的群体意志。另一方面,村 (社)党支部中的党员大多为属地居民,与群众具有天然
的亲和性,也更了解本地域的实际需求。在整合价值理念、组织多元治理主体和服务民众
参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村 (社)党支部能够较大地影响公共资源配置,讨论
和决定基层治理中的重要问题 。若沿用传统的科层制组织方式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
〔 17〕
不仅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而且会挫伤村 (社)党支部的工作积极性,无法提供更高
质量的公共服务和公共治理产品。因此,村 (社)党支部在基层治理中的行为逻辑应当
是有为和自主。村 (社)党支部在 “负面清单”划定的范围外积极作为,因地制宜创造
性地开展基层治理。自主的行为逻辑需要村 (社)党支部成为领导基层经济组织和社会
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整合基层治理中的多元主体的自主力量,带领村 (居)民依法通
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自治机制。只有把基层治理中的多元化自主性力量
整合起来,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长效治理秩序。
总之,在基层治理场域,党组织被赋予了 “领导者”和 “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既
是基层治理不可动摇的领导力量,也是实际参与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在实践
中,乡镇 (街道)党委需要对村 (社)党支部采取放权和控权的治理逻辑,这本身就是
对基层自治的保护,赋予基层一定的自治权从而推进基层有效治理。村 (社)党支部的
有为和自主是党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出发点,通过聚焦基层矛盾、回应基层诉求,更好地
挖掘基层治理的着力点,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与内容。对于基层治理的有效性而言,村
(社)党支部能够把党组织的力量和温度传导到基层末端,推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建
设。完全依靠乡镇 (街道)党委的科层制思维无法很好地应对千差万别的基层实况,陷
入责权不清、机制僵化的治理僵局;完全依靠村 (社)党支部自主性发展又会失去治理
主心骨,造成资源不足、联动不畅的尴尬情境。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乡镇 (街道)党委
来说,“放权赋能”不等于 “放责不管”,村 (社)党支部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精准性,
都要受到上级党委的关注和监督。对于村 (社)党支部来说,“放权赋能”的本质是权责
对等的制度安排,既承接上级党委治理任务,又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所以,只有两类党组
织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才能有效防止 “一刀切”的治理方式,有效避免乡
镇 (街道)党委陷入事务主义。
五、推进基层有效治理的总体要求、价值引领与关键举措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社会治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
政策文件,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社会治理体制日益健全、社会治理创新不
断涌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加深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维护政治安全取得战
略成果、扫黑除恶夺取全面胜利、社会治安状况逐步改善、社会矛盾总量稳中有降、服务
人民群众取得显著成效、基层基础建设更加扎实。当前,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目标是打造
公平、稳定、和谐、有活力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明确其总体要求。第一,确保政治与社
会安全。政治与社会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指向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稳定和平衡。在
政治安全方面,要坚决防止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抵制社会分裂
势力,在确保国家主权不受侵害的同时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在社会安全方面,要积极处理
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第二,激发
0 · ·
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