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党政研究》2023年第5期
P. 49

的嵌合过程。诠释弹性是人与技术间关系的一个属性,并因此受到人造物特征 (构成一项
             技术的特定硬件或软件)、行动者特征 (经验、动机)以及情境特征 (社会关系、资源配
             置)的影响。也就是说技术在设计、使用和解释时存在结构弹性,一方面数字技术受限于
             物质特征、制度情境以及技术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权力的影响,另一方面
             能动者赋予数字技术共享的意义,通过对技术的解释框架、设备和规则的调用,进而执行
             能动者所需要的任务。奥利科夫斯基理论启示人们,技术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既要关注社会
             性因素的层次性,也要关注技术应用的情境性。
                  (二)“数字下乡”的技术结构过程
                  “数字下乡”主要涉及三个核心要素:数字技术、行动者、乡村社会组织结构。“数
             字下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数字技术、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者与乡村社会组织结构的互动过
             程。研究发现,Z 县 “数字下乡”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权力关系搭建数字技术并不断
             向乡村社会扩展与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一是数字技术的实践特征与数字乡村建
             设行动者、乡村社会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和融合,即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过程;二是数
             字技术利用诠释弹性特征对乡村社会的建构,即数字技术、数字乡村治理行动者和基层治
             理组织制度的耦合过程 (见图 2)。也就是说,Z 县 “数字下乡”实践既是运用数字技术
             推动科层制权力关系深入乡村社会的过程,也是利用数字技术建构科层制权力关系在乡村
             社会的规范化和合法化的过程。



























                                            图 2  数字技术下乡的技术结构过程
                  1.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过程
                  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的过程,是数字技术、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者和乡村社会组织结
             构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数字技术实践特征与乡村社会的不断融合的过程。
                  首先,建构符合乡村社会土壤的数字技术是 “数字下乡”的前提。“数字下乡”中的
             数字技术主要是作为一项生产要素在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治理领域的应用,能够给乡
             村带来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方面变革的技术,而非娱乐性、消费性
             的数字技术 (如抖音、微信、淘宝等)或者数字硬件设备。一方面,“数字下乡”中的数
             字技术来源于乡村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比如农业生产技术、乡村数字治理技术。另一方
             面,数字乡村建设行动者会根据乡村社会的制度与应用情境特征,对数字技术进行不断的
             调试和改变,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应用和发展。
                  其次,乡村建设主体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和推动是数字技术在乡村社会扩散的关键。数

                                                                                                       7 ·  ·
                                                                                                      4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