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党政研究》2023年第5期
P. 18
的推广。
第二,最先实现现代化的英国也首先开启了近代政治思想和社会科学的大门,以洛
克、休谟、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思想家奠定了近代政治思想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法国的启
蒙运动又把英国的思想普世化。毕竟,反映现代化政治诉求的理性、个人权利是对封建政
治或神权政治的否定,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第三,与英国的渐进而温和的现代化方式相比较,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现代化的法国 -
德国模式和俄国 -中国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出现过重大曲折,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的暴
民政治、德国和日本的民族失败、苏联的 “大清洗”与后来的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曲折探索,这些问题触动了思想观念消费者的痛处,张扬了英美模式和社会中心论的魅
力。
第四,社会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 “无权势者的思想运动”,或者说是 “无权势
者的话语游戏”。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是一群无权无势的思想者和学者,他们本身就是社
会力量,而不是政治权力主体。但是,他们有话语权,甚至是话语霸权。作为无权势者,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追求个人权利和政治权利,而社会中心论正好与他们的诉求契合。
这样,社会科学学者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中心论的信仰者和传播者,那些反映一种
制度变迁模式的思想和学说由此而成为一种普世性学说,社会中心论由此成为一种话语霸
权甚至是思想霸权。
第五,社会中心主义不但是很多社会科学学者的追求,也是普通民众的政治诉求。毕
竟,民众所面对的是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有扩张和专横的本能,国
家权力的不正当行使,势必会侵犯民众个人的基本权利,人权得不到保障,对个人权利的
呼唤是自然的。
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到,国家不仅在消极意义上是维持人类所需要的安全和秩序之必
要,它还在积极意义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者。社会中心论不但不能解释本文所述国家
的制度变迁,更不能解释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永无止境的
动乱、暴力和政变,亨廷顿指出:重要的不是举行选举,而是建设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政
治组织 (国家);没有这样一个稳定的政治组织结构,选举只会制造混乱,变成破坏性的
力量。 亨廷顿开出了 “权威—秩序—发展”的药方。
〔 34〕
国家是被组织起来的,谁来组织国家?谁来提供权威和秩序?政党主导的现代化模式
已经有了答案。在政党主导的现代化模式中,最成功的无疑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的核心
就是民主集中制政体。 它与政治性的人民是什么关系?它又与法律性的个体性的公民的
〔 35〕
权利是什么关系?这是政党中心主义理论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 。
①
〔参考文献〕
〔 1〕〔美〕巴林顿·摩尔.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 〔 M〕 . 拓夫,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 2〕杨光斌. 历史政治理论序论 〔 J〕 . 社会科学,2022,( 9) .
〔 3〕〔 4〕〔 5〕〔 7〕〔 9〕〔英〕M. M. 波斯坦,等. 剑桥欧洲经济史:16 世纪、17 世纪不断扩张的欧
洲经济 (第 4 卷)〔 M〕 . 王春法,等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05,219,207,475,5
- 12.
〔 6〕〔英〕J. O. 林赛.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旧制度 ( 1713 ~ 1763)(第 7 卷)〔 M〕 . 北京:中国社
① 国际社会科学还没有就现代化或制度变迁的历史而设计出一套 “政党中心论”。是否应该有这样的理论;如果
应该有的话,其核心内容应该是什么,都需要专门的讨论,超越了本文的能力和范畴。
6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