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5期
P. 16
思想的冲突。
与法国相比,德国的历史与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英国的情形相似,德国的历史
塑造着德国思想,思想引领着历史。作为发展序列上的后来者,德国思想界与腓特烈大帝
一样崇尚国家的作用,强调民族个体和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形成了由反规
范和反概念化的德国历史观所支撑的最核心历史观即国家概念。德国政治思想的奠基人、
①
自由主义者康德对自由的理解远远不同于英国和法国的自由概念,康德认为:“整体的强
大应是国家的更加强大,而不是个体的更加强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义务比权利更重
要,自由归根到底是国家的自由。”
〔 30〕
康德尚且如此,那么保守化以后的德国思想界,从哲学家黑格尔到德国历史学奠基人
兰克,再到后来的马克斯·韦伯,无不把国家本身当作目的,强调 “权力国家”。因此,
当国家通常用权力政治术语加以解释并追求自己的最高利益时,国家本身并不被认为是
“必要的恶”,反而促进了更高的道德目的,国家本身就是一个 “道德共同体”。在德国思
想界看来,只有在强大的国家中,自由、法律和文化创造力才能获得保证。因此,国家并
不是纯粹的权力,而是道德的制度化身。
〔 31〕
在德国历史中塑造的国家目的论和政治至上性的观念和思想,完全不同于英国历史经
验所形成的洛克式社会中心主义。这种国家主义的思想和观念既把这个来得晚、来得迟的
国家迅速地推向现代化,也曾多次导致这个年轻的民族国家的崩溃。因此,在价值层面,
德国式国家主义具有复杂的多面性。不管如何,德国的观念和思想确实是现代化道路的一
种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知识产品,后发国家有几个能摆脱德国道路的影子?
(三)政党主导模式的政党中心主义知识体系
无论社会中心主义,还是国家中心主义,包括后来的 “回归国家学派”,都不能回答
俄国 -中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主导的现代化模式,这里显然缺少一个政党中心主
义的理论。西方政治学中的政党是社会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一个利益集团性质的概念,
显然不能解释中国式现代化。列宁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最密切关系,但同样
一个性质的列宁主义政党为什么在苏联失败而在中国成功?列宁主义政党学说演变为政党
中心主义知识体系,至少需要研究以下问题。
第一,政党性质与组织形态问题。既然是政党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在知识体系上,首
先需要对政党本身做深入研究。世界上有很多类型的政党,大致说来分为掮客型政党和使
命型政党。世界上第一个为选举而组织起来的政党 1800 年在纽约诞生,这是典型的掮客
型政党。欧洲后来的阶级政党以及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诞生的民族主义政党,随着代议制政
府的实行,也基本上都掮客化了。比较而言,从始至今,中国共产党都是一个典型的使命
型政党,其 “使命”因时代的需要而发生适应性转型,但始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使命型政党必然需要相应的组织形态,否则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
是将使命型政党组织起来的不二制度。不仅如此,民主集中制中的 “民主”就是使命型
政党密切联系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而使得使命型政党的 “集中”能最大程度地科学
化。
第二,政党与国家建设的关系。西方政治学的国家建设研究基本上都是仿照西方政制
而给发展中国家开出的药方,无外乎多党制、竞争性选举、自治、言论自由,等等。这些
要素其实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后在代议制宪制中产生或发展起来的中观性制度安排,但
被想当然地当作 “国家建设”的指标。很多发展中国家引进这些指标后,作为国家建设
① 参见伊格尔斯 《德国的历史观》第一章导论,彭刚,顾杭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4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