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51
三、技术赋能组织:党的领导优势驱动数字政府结构再建构的内在逻辑
数字治理理论的集大成者登利维 ( Patrick Dunleavy)从 “技术—组织—权威”的基
本逻辑出发,提出数字政府建设的基本思路包括重新整合 ( reintegration)、直面需求的整
体主义 ( needs - based holism)和全数字化的政策流程 ( Digitization Processes)三个方
面 。这一改革思路基本为后继理论界和实务界所遵循,其具体的实施线路延伸为观念
〔 23〕
重塑、组织整合、流程再造、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而数字政府建设所依托的结
构基础是现代科层制基础上的政府治理体系,其在实践中衍生出信息不对称、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的特定缺陷和角色冲突、制度惯性、制度刚性的负向功能 ,破解这些困扰需
〔 24〕
要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即是说,在党政体制语境下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质是党运用在价值理
念、组织体系、领导方法、制度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对政府治理运用技术的具体情景和主体
关系进行塑造。
(一)观念重塑:以问题导向为遵循引领政府数字化方向
数字政府建设最直接的目标是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
民对高效而普惠的公共服务的要求。韦伯意义上的 “科层制政府”以效率为取向却产生
了效率低下的意外结果。数字技术具有巨大的 “效率”优势,科层政府对于效率的追求
将其带入需求的场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理性。然而,基于政府组织内部需求的视角致
使治理效率与政治价值间的失衡,落入 “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陷阱,变数字赋能为
“数字炫技”或 “数字折腾”,实则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数字政府建设必须以人
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问题为起点,将效率和公平内嵌于数字治理的实践中。在这一过
程中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的传统优势将群众需求嵌入到政府运用数字技术的治理实践
中,实现工具、行动与目标的贴合。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体现在始终将党的群众观点和
群众路线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通过领导实地调研、开展 “把话筒交给群众”
活动、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和体验会、推广群众 “订单式”评价等畅通线上线下群众需
求表达的多种渠道,精细把握群众多元化、复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大数据核心技术深
入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群众关心的社会信息,全面把握群众的心声,避免民意的筛选和
遮蔽现象。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还要树立科学高效的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
据思维,发挥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数字技术是辅助人作出判断、进行决策与执行的工
具,核心行动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决定技术效用发挥程度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党发挥学
习型组织的优势,利用 “思想 +技能”的教育培训机制等提升党政干部使用数字技术的
技能、意识、责任担当与创新能力,为打造开放、共享与信任的数字政府治理体系奠定基
础。
(二)组织整合:以平台结构为载体实现政府整体性治理
数字政府建设的症结在于消除传统科层制条块分割的部门主义与网络系统整体化、扁
平化间的张力,通过 “政府即平台”的建构推动政府组织整合、行为协同和资源共享,
进而实现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间的适配。而中国治理实践中的科层体制体现为党政双重科
层的复合结构 ,发挥党的组织体系严密性、渗透性和组织机制的适应性、动态性的优
〔 25〕
势能够弥补行政科层制固有的 “负向功能”,实现党政科层体制功能上政治性与行政性的
统一与结构上统合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同时,技术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纵
横交错的组织结构,通过连接、赋能以及再造构建整体性治理结构,而这一结构不断调适
科层结构,并试图与党政双重科层复合结构相耦合。质言之,数字政府建设是科层体制与
技术平台的 “体用结合”,数字技术是政党科层弥补政府科层 “负功能”的重要工具。
9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