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54
质是治理实践中愈加注重技术之 “形”忽视主体之 “实”,以致在治理效率和社会公平的
摩擦中出现 “技术挤出”“技术索权”“效率悖论”等意外结果。在此间的张力中转向对
数字治理的行为价值关怀时必须发挥主体行动者的引领作用,在政府难以发挥自主作用的
情况下,党的领导的政治价值优势发挥了主导作用。
党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数字政府转型的过程中,实现数字技术大
存储、高速率、多样化特性与政务服务价值性、黏性、准确性、时效性要求的结合,实现
政府治理向 “技术民主化”的发展。所谓技术民主,即通过加强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将
群众参与和群众导向的各种价值和利益考虑在内,以技术实现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行
动方式集合。一方面,通过丰富数字治理的实现形式,精准满足群众个性化、定制化的公
共服务,通过马上办、就近办、网上办、帮代办等多种方式实现群众全生命周期服务事项
的快速定位、主动服务、智能匹配和无差别实现,使技术的呈现方式能被群众所理解并转
化为满意的服务体验,避免技术治理的工具主义和形式主义以及 “技术特权”导致的
“数字利维坦”,实现平等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另一方面,通过提升群众的数字素养和能
力推动其数字化服务获取和使用水平的提高,2021 年中央网信委发布 《提升全民数字素
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强调,通过优化数字资源供给、提升数字使用技能,系统弥合 “数
字鸿沟”和消除 “数字贫困”。
(二)超越化约治理:依托组织网络形成 “技术系统”
在政府数字化转型中数字技术作为治理工具的运行逻辑按照化约主义原则展开,即通
过数字、符号、代码等将复杂、系统而潜在的治理问题简单化、微观化和清晰化。具言
之,治理问题上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小问题分解为不同环节,实现环环相扣,提高数
字治理的可行性;治理单元上按照 “政府—窗口—办事员—群众”的微观化进路将群众
需求的实现内化于治理网络的灵活互动;治理结构上以科层化组织为载体,通过政治触角
延伸、国家硬符号退出和软符号下沉 实现结构统一性和治理有效性的结合。但是,化
〔 37〕
约主义的运行逻辑中 “以技术发展行政,以行政吸纳政治”的治理模式 势必增加协同
〔 38〕
和共享的压力,临时机构设置的叠床架屋和电子数据堆的高墙壁垒势必产生 “官僚主义数
字化”的风险,数据权力的集中和信息收集的失真势必造成基层治理 “有秩序无正义”
的结果。基于此,为实现数字技术在 “结构—行动者”关系中与政府治理适配,必须从
技术治理回到治理困境导因的高度思考,其可行出路是 “运用政党跨领域、跨体系组织优
势推动系统改革” 。
〔 39〕
党的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将政治系统的整体性和技术系统的联动性整合
到应对复杂性、综合性、压力性的治理难题中,实现系统性治理结构中使命型行动者的职
责明晰。也就是说,技术系统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复合形式,在数字政府建设中表现为在信
息系统、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一方面,搭建一体多元
化的政府服务体系和数据资源平台。在党的统筹下依托政务服务网、手机 APP、微信公众
号、微信小程序、政务微博等服务平台和 “统采共用”的 “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
息库”“电子票据库”等 “大数据共享池”,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共享、
在线协同和 “一网通办”。另一方面,推动网格化治理虚拟化的机制创新实现基层治理能
力的提升。在 “党建 +微网格”的治理实践中通过党建引领将党的组织网络、行政系统
网络和信息系统网络三层叠加,打造 “一核引领、一网覆盖、一体多元”的治理结构,
将干部具有的党员和领导的双重属性扩展为 “政策宣传员、信息收集员、和谐促进员、发
展引领员”等多重角色,建立 “微服务”工作平台基础上的 “发现问题—信息汇集—权
责匹配—派单办理—吹哨解决—报到处置—结果反馈—考核评价”的问题流转处置闭环机
2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