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27
目标之二是提升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社会动员能够将社会中原本缺乏组织性的个体
凝聚起来,形成合力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等宏大目标。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
代化建设特别需要政治体系的强大动员能力。 代议机构的社会动员功能属于制度的潜在
〔 7〕
功能 ,但其重要性绝不应被忽略。与欧美纯粹基于 “委托 -代理”关系构筑代议制度不
①
同,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代议制度设计时普遍考虑了其社会动员能力问题。在这一目标驱
使下,各级人大机关及人大代表成为政权整体性社会组织和动员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
〔 8〕
人大制度的社会动员能力主要依托以下三个特征实现。首先,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功
能与西方议会有所区别,其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讨论等程序除了发挥代议机关一般
意义上的监督功能外,也具有很强的传达政策路线和凝聚政策共识的作用。其次,在代表
选举工作中一系列结构调控机制的作用下,有相当比例的人大代表属于基层党员干部、基
层群众自治组织负责人以及企事业单位管理者。他们在两会后回到选区或原选举单位,将
政策共识向基层传达并具体组织实施。 最后,代表的非专职制和人代会的短会期特征保
〔 9〕
证了代表有更多的时间在其岗位中引领和实践政策,并及时将其中的问题通过意见建议乃
至议案的方式向上传达。这三个特征覆盖了政策实施的主要环节,能够组织和动员全社会
各种力量围绕政策目标协同奋斗。
目标之三是提升人大的政治吸纳和社会整合能力。强有力的政治吸纳和社会整合能力
不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关键。 人大制度是这项能力得以实现的重要制度保证。在代表选
〔 10〕
举环节,一系列结构调控机制保证了当选代表来源的广泛性 ,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各类
〔 11〕
社会群体都能够获得代表 。这种广泛性也延续到了选举之后。在人大各项工作中,人
〔 12〕
大协商和代表联系群众等制度获得长足发展,加深了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三
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了社会各类群体参与人大立法等工作的渠道,并且提升了他们在
这些工作中的影响力。 这种广泛且具有效能感的参与机制构成了政治吸纳和社会整合的
〔 13〕
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的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路径
当前,理论界普遍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在人大各项制度中尚未充分展现,
导致制度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从本文的框架理解,即人大各项工作中的民
〔 14〕〔 15〕
主制度安排还未能有效地提升其信息传导等能力,因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有限。
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工作部署,本文认为,实现加强上述三项人大能力的目标需落实
于发展和完善以下四方面民主机制。它们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
制度发展路径。
其一是民意探测机制。作为代议机关,人大在民意探测方面有两方面先天优势。一方
面,人民群众面临利益表达需求时,联系人大代表是一条最便捷和高效的途径;另一方
面,人大作为政府工作的监督者,也有充分的权威促使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对群众诉求做出
快速反馈。民意探测机制与人大的信息传导能力直接相关,它是人大以加强信息传导能力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有关战略部署的关键。例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在论述保障民生
① 议会研究相关理论一般将立法机构的功能划分为显现功能和潜在功能两部分。立法机构的潜在功能不直接与某
项制度的运行挂钩。它隐藏在整体性的制度运行背后,但却同样重要。例如,议会的辩论有时显得冗长乏味,
且不一定能够对法案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这项议会程序可以通过公众现场观摩或电视直播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并因此为政体源源不断地输出合法性。
5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