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16

扶贫攻坚、医疗保险、教育环保、社会稳定等方面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组织参
             与公共事务、生产公共性,这既是社会组织的行动原则和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社会公共性
             生产与再生产的主要标识,还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目前,学界对社会组织公共性生产的研究,主要从社会组织的场域环境 、类型规模 、
                                                                                                        〔 2〕
                                                                                          〔 1〕
             治理结构 、运作机制 等方面入手,采取静态—动态、制度—结构、行动—策略等视角
                                     〔 4〕
                       〔 3〕
             对社会组织公共性生产的发生机制、困境危机以及再生产途径等进行分析,取得了较为丰
             硕的成果。此外,社会组织属性特征亦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对中国社会组织属性特
             征的独特性质、形成机理、影响作用等进行了探讨,在中国社会组织的独立性 、自主
                                                                                                  〔 5〕
             性 、合法性 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相较于社会组织的政策制度、行动模
                            〔 7〕
                〔 6〕
             式、治理结构等要素直接作用于公共性生产,社会组织属性特征对公共性生产的影响则是
             隐性且深远、复杂又多样。目前有关两者之间的关联、互动及影响的讨论较为薄弱,相关
             研究亦囿于各自领域,未有多视角、整体性地分析讨论。组织属性特征与公共性同存于社
             会组织之内、共现于组织行动之中,且同受组织场域环境、组织治理结构、组织行动模式
             等因素的影响,但两类性质的特性、构成机制、发展逻辑又有很大不同。社会组织特性形
             成之后,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绝对的变化性,而在社会组织场域中,这些属性特征可
             能或促进、或滞缓、或阻碍公共性的生产。目前中国仍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治理环境复
             杂多样,社会组织载有普遍性的组织特征的同时,还有一些时代环境下形成的属性特征。
             因此,中国社会组织显著的属性特征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公共性生产的?各种不同的
             组织属性特征对公共性生产的影响表现、作用机理及未来走向又是怎样的?这些是本文拟
             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公共性生产何以可能———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本文将运用公共性理论、场域理论、组织理论,并借鉴学界有关社会组织的公共性生
             产、属性特征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以此来探讨社会组织属性特征如何
             影响公共性生产。具体如图 1 所示。
                  社会组织公共性是指社会组织在维护组织成员利益、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
             善的行为与理念。 公共性非社会组织先天所有,而是在后天的组织行动过程中逐渐展现
                                〔 8〕
             出来的,是其理想化的价值目标。由于社会组织类型多样、涉及领域多重,其公共性具有
             从最弱意义上 (或最低限度)到更强程度的谱系性特征。 社会组织天然已有的社会性、
                                                                          〔 9〕
             组织性奠定了公共性生产的基石,其非营利性、互益性或公益性孕育了公共性生产的可能
             空间,而其自治性、自愿性则延伸出公共性生产的有无、强弱等多条进路。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亦是其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公共性的过程。受
             转型时期政治体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及变迁,社会组织自身所形成的一
             些典型的本土化组织属性特征对公共性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伊始,初萌的社会
             组织即伴有某种 “官民二重性” ,随后无论是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进程加
                                               〔 10〕
             速,还是社会组织 “去行政化”或加强党建工作的同步进行 ,这一属性特征始终相伴
                                                                              〔 11〕
             相随。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日渐完善、外部环境渐趋优化,组织
             的自主性与合法性遂成为了现实发展和理论探讨的焦点议题。就自主性而言,社会组织虽
             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性,但会采取依附政治权力、去政治化、弱政治化等策略行动发挥
             自主性 ;就合法性而言,受当前政治体制及政治运行逻辑的影响,社会组织具有政治
                     〔 12〕
             的、行政的、社会的及法律的多重合法性 。回顾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萌发、勃兴、调整、
                                                         〔 13〕
             繁盛的历程,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其自主性、独立性、合法性,不仅是影响乃至决

                  1 ·  ·
                 1  4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