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11

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调动不足的同时也使公共空间逐渐被精英群体和资本力量所俘获。而多
             元主体公共空间的营造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一方面公共空间能够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
             为差异性主体打开平等进入、自由交往、自主协商的端口,让不论年龄、阶层、民族、信
             仰的多元主体可及可达。另一方面则将政治整合与公共空间治理的主体权力进行分割,使
             政府从资源和权力的控制者、分配者向引导者、服务者转变,从公共空间的生产者、主导
             者向统筹者、管理者转变,从而将一部分公共权力下放给普通群众和各类社会组织,使他
             们从旁观者、聆听者向参与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转变,从而使政府、民众与社会团体在公
             共空间内部形成共同行动、平等协商、友好交往的良性权力互动模式。
                  第二,创新多元化的民主实践方式。“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
             点要求。在公共空间中,多元行为主体通过差异性的参与行为实现 “在场”:其中行政主
             体通过必要的政治活动规范着公共空间的政治性方向,社会主体通过可选的社会活动维系
             着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取向,而人民个体则通过日常的社交活动体现着公共空间的人民性导
             向,这三类活动模式共同构成了基层公共空间的多元实践方式。传统的政治活动层面,一
             般由行政力量作为主导,采取听证会、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民主协商议事,存在着
             暂时性、单一性、滞后性等缺点。因此可以在广场、图书馆、庭院或专门开辟的公共场所
             中构建常态化的议事协商场所,如会客议事厅、协商议事室、基层立法联系点等,让群众
             在更加亲切可感、温暖可达的空间中完成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在社会活动层
             面,公共空间应当在传统的 “精度”治理之上探索更加具有 “温度”的民主治理模式,
             通过联结各类社会群体力量开展更加丰富的公益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救助等实践活动。
             而在社交活动层面,公共空间则应当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日常交往、休闲娱乐、文化交流
             等活动的多元需求,通过在阅读室、棋牌室、茶馆咖啡馆等空间打造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活
             动场所,如社区多功能空间、农村露天电影院、共享阅读空间等,开展多样化、仪式化、
             互动化的公共文化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二)结构维度———重建公共空间的人民性与扩大民主参与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呈现民心政治价值的民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以人民为中心”的
                                                                 〔 35〕
             最高政治取向要求公共空间必须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将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和治理效能作为基本目标。公共空间以结构模式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公
             共空间。前者指向的是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建构的传统型公共空间,后者则指向公
             众自下而上自发生成的自治型公共空间。重塑基层公共空间结构应当同时注重服务型和自
             治型空间的建设,让政府的政治行为真正面向最广泛的人民大众与最普遍的公共利益,让
             “人民至上”这一民主的核心价值在基层民主治理的实践中有所依归。
                  第一,建构服务型公共空间。政府作为基层民主政策的执行者和基层公共空间的主要
             行为主体,其在公共空间中制定的公共政策、提供的公共服务直接关系到民众在公共空间
             中进行公共交往的方式和享受公共生活的质量。因此,重建公共空间的人民性,意味着政
             府应当转变以往以资本和权力为导向的建构模式,转而建构以人民为导向的服务型公共空
             间。这要求政府在重新规划、生产、治理公共空间的时候应当增添更多精细化、情感化、
             服务化的考量。在场所构建方面革新服务型公共空间的基本设施以满足群众日常生活的多
             种需要,如增添适合多样化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生态绿化等
             场所;在服务输送方面则应当注重公共服务供给的标准化、均等化,保障弱势群体和低产
             阶层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从而增进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
                  第二,发展自治型公共空间。相比于正式的公共空间,公民在微小的场域中自发形成

                                                                                                      0 ·  ·
                                                                                                     1  9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