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10
图 2 公共空间的政治功能与链接优势
四、深入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公共空间
现代国家普遍认同民主政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关于民主的具体实现形式与实践方
案仍存在分歧。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逐渐遭遇到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身份政治等民主困
境的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我们揭示了一种超大规模国家将民主理论、民主价值与民主
政治实践有机结合的全新模式。这一兼具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民主形式与蓬勃运转
的公共空间息息相关,通过对公共空间主体、结构和价值的创新,基层治理单位可以重建
公共空间的多元性、人民性和公共性,在保证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得以有效实现、民主诉求
得以畅通表达的同时,让民主真正下沉到基层,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
合。
(一)主体维度———重构公共空间的多元性与铺展民主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总体财富也实现了成倍累积,在这一
过程中市场、资本与公共权威的合谋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和异
化了传统公共空间。规制不足的权力与资本逐渐把控了空间生产和使用的主导权,使得各
类社会资源高度集聚于少数精英群体之中,主体区隔与权益不均的问题由此产生。公共空
间内部结构逐渐失衡,基层民主建设和治理体系随之受到影响。因此对公共空间结构的再
造,重点在于发挥公共空间的政治整合功能,在包容更加多元化民主实践主体的同时提供
更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活动模式和民主实践方式,最终重新建构党和国家主导、民众参
与、多元社会力量协同的公共空间结构网络,从而拓展丰富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空
间、完善民主制度体系、扩大民主主体范围。
第一,整合多元化的民主实践主体。多元政治主体的协同共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
度的内在要求。在强异质性的社会中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意味着必须重视不
同类型社会成员的不同特征、身份与需求,同时注重对网络主体、各类社会组织与社会团
体、新兴社会阶层等多元社会力量的重新赋权和重新整合,促进多元主体在公共空间内
“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 “组织化的凝结” ,从而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巩固
〔 33〕
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传统自上而下的政治整合方式大多通过两种方式进
〔 34〕
行:其一是制度整合,即通过建构民主集中制、统一战线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体制机制
来强化政治包容性;其二则是通过各类政治运动进行组织动员,从而扩大政治影响力。这
两种整合方式都以国家力量作为行为主体,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征,对基层普通民众
0 · ·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