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07
图 1 公共空间的分类
由于本文将公共空间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放置在一起进行研究,因此必须遵照研究对象
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理论概念,同时兼顾宏观的理论高度与微观的实践考量。所以,本文
所使用的公共空间概念在学科分类上属于偏重其政治功能的政治学、社会学概念,倾向于
将其与国家政策、经济分配、社会治理等与民主息息相关的政治活动与政治行为相勾连;
在属性分类上,由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特征倾向于让民主治理的空间范围下沉至基
层,因此本文选择与大部分民众日常生活紧密勾连的实体性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综上,本文论述中所定义的公共空间,是所有公众在其中可以平等、自由地交往,对透
明、公正、公开的公共事务进行讨论从而形成公共意见的实体性空间,以边界开放、过程
公开、意见公平与结果公正为基本特征,并以公共服务的输送、公共交往的维护和公共意
见的生成为主要目标。
(二)公共空间的多维性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体性
从公共空间这一概念出发,西方学者一直倾向于将意识形态、个体权力、公共理性、
政治自由、城市建构等与民主概念息息相关的传统议题与公共空间联系起来进行讨论。与
西方公共空间理论内生性地与民主政治议题相勾连的研究取向不同,自 20 世纪 90 年代公
共空间理论引入国内之后,虽然已产出了相当丰富的成果,但大多偏向于宏观,且主题较
为固定和单一,大多与城市规划的政策建议相关,没有真正进入到对民主理论与具体运行
过程的研究当中。而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得知,公共空间在为民主理论引入空间这一研究
维度的同时,凭借其实体属性为抽象的理论研究增添了更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使高居空中
楼阁的公共领域下沉至城市、农村等基层社群,渗透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集体与
个人等更加细微的关系链条之中,从而与广大人民群众鲜活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将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安排与社会层面的民主实践创新相结合,自上
至下地将民主价值贯彻至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当中的内核不谋而合 。
〔 30〕
公共空间的生成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均衡状态 ,也能反映国家政治
〔 31〕
制度是否民主以及赋予了公民多少政治参与权利与保障 。具体到我国,公共空间治理
〔 32〕
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对于全
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抽象、宏观的民主概念进行讨论,而应将宏观的
民主制度和民主政策融汇于微观的基层空间实践之中进行深入挖掘;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
亦不能只将其作为实体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进行讨论,而必须将其放置于具体的政治、经
济、社会甚至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将公共空间维度作为探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的创新路径的研究视角,既可以在理论上弥补民主政治研究与公共空间研究的不足之处,
0 · ·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