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04
治话语表达上升为指导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与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指导理
论。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地依托全过程人民民主开展的各项基层民主政治实践逐渐铺展开
来。
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能够在坚守 “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民主之核心价值的同时,
于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传统西式民主进行改良和创新,在于党和国家将民主
理念贯彻植入我国具体的民主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过程当中,从而实现了理论上的民主与
实践中的民主、结构层面的民主与过程层面的民主、时间维度的民主与空间维度的民主的
有机融合。从而将高居庙堂的抽象民主概念拉入到具体的实践空间与广泛的生活场景之
中,使中国民主在 “全过程”的政治轨道上高效运转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也着重申明
了基层民主的重要性,指出 “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因此,对全过
〔 5〕
程人民民主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必须从对政策背景及制度架构等的探讨转向对以全体人民
群众为核心主体、以关涉人民切身利益与需求的公共事务为主要内容、以协商—共治为基
本逻辑的基层民主运行过程的深挖。由此,本文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路径应该且必
须导向具体的基层治理空间之中,在特定的实践场域里面向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从空间政
治的角度出发,发现 “公共空间”能够凭借其政治整合功能、社会治理功能与公共性生
产功能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基层治理场景之中。而通过对基层公共空间主体、结构以及
价值的再造,恰恰可以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生根落地,其真实性、完整性与有效性
得以全面发挥。
一、民主的空间性与空间的政治性
人们谈论民主时,民主总是与时间息息相关;人们谈论空间时,空间总是与其物理属
性紧密相连。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民主形式的愈加丰富,简单的时间维度已经无法穷尽
对民主理论的研究需求,由此空间的社会政治意义开始承担愈加重要的研究价值。让民主
与空间相连,让民主的空间性与空间的政治性相嵌,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
主政治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一)民主研究:从时间维度到空间维度
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需要依托具体的时空展开,然而现有研究却大多重视时间和
结构维度多过于空间和过程维度。一方面,学者们沿循着时间性的视角和历史性的眼光,
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渊源 以及发展历程 进行推演,重点在于论证全过程人民民主
〔 7〕
〔 6〕
作为 “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 或 “人类民主的新形态” 的历史依据。另一方面,学
〔 8〕
〔 9〕
者们倾向于从结构性的维度和制度性的层面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与本质 、环节与
〔 10〕
机制 、结构与要素 、特征与优势 、范围与限度 、制度与实践 等方向进行考
〔 15〕
〔 14〕
〔 11〕
〔 12〕
〔 13〕
察,并且已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但同时,现有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宏观抽象叙述较多,微观具体叙述不足;时间性研究
较多,空间性研究不足;结构制度内容较多,实践过程内容不足等特征。由于 “民主状态
与空间状况密切相关”,空间维度似乎可以成为弥补现有研究不足的一个理论转向 。
〔 16〕
从理论角度来看,空间是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维度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机械
的物理或地域意义上的概念,更是内生包含了国家与社会关系、民主政治发展、基层社会
治理等众多关键议题的政治学概念。然而,长期以来时间的重要性将空间的重要性遮蔽
了,许多学者认为 “时间在逻辑上优先于空间” 。直到 20 世纪中叶之后西方社会科学
〔 17〕
界出现的 “空间转向” 才使得空间维度正式进入到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
〔 18〕
究视野当中。经过福柯、列斐伏尔等学者的逐步深化,空间研究与政治研究逐渐相融相
0 ·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