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05
洽,促成了 “空间政治学” 的诞生与发展。在空间政治学的研究视阈当中,空间与权力
〔 19〕
互动 、空间与政治认同 、空间与社会治理 、空间与民主政治 等都是重要的研究
〔 23〕
〔 20〕
〔 21〕
〔 22〕
议题。其中空间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本文从空间维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研究探讨
的理论基础。
为了使中国的民主政治与中国的空间状态能够相辅相成、协调适配,作为一个广土众
民的 “巨型国家”,我国更应该且必须 “向内探寻发挥更小的合法单元的功能”。从民主
的理论类型上来看,空间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更适合于 “大型民主”还是 “小型民主”,
更适合 “精英民主”还是 “大众民主”,更适合 “多数决民主”还是 “协商共识型民
主”。因此,民主的体系架构、价值取向、制度逻辑实际上都离不开空间这一基本的理解
尺度。具体到我国,则意味着我们必须实行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
保护型民主与自治型民主 、代议制民主与参与式民主相结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民
〔 24〕
主的具体实现方式来看,空间维度是中国式民主发生发展的活动场域,也是基层民主无法
脱离且必须要经常面对的客观环境。中国式民主体系与中国式空间体系具有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对接到具体的实践场域之中,
〔 25〕
发挥基层空间在民主建设和民主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空间属性:从物理属性到政治属性
空间在传统认知中仅仅被当作某种物理性实体,然而正如列斐伏尔将空间与存在当作
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一样,实际上人类的任何行动都必须以空间作为载体展开。当人类的关
系有了属性、人类的行为有了政治目标,空间的政治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
讲,空间与社会关系、政治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关系的建构、分解、变迁、重
组;政治行为的发生、运作、推动、演变都必须凭靠一定的空间场域才得以进行。因此,
“空间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 。以空间的政治属性为基本取向,学界逐渐兴起
〔 26〕
了空间政治学这一新兴研究方向,关注空间结构与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过程相互塑
造与影响的内在机理。空间政治属性的直接体现之一在于空间与民主的相构相嵌、相依相
赖。具体到我国,则体现为与国家制度架构、政策创新、治理行为等直接相关的各层级民
主政治建设。以空间边界划分国家、社会管理体系,一般可分为国家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与
管理的较高政治层级和国家权力向下拓展形成的兼具行政性与自治性的基层政权。 在高
〔 27〕
层级的治理空间内,人民通过间接民主的形式通过选举人民代表行使民主权利,这是民主
最普遍的形式。而将民主的价值延伸至群众,将民主的行动落实至基层,将民主的形式拓
展至协商,才是发展和创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题中之义。基层处于国家政治结构中的
托底位置,是国家权力控制与民间自治力量的结合点 。这意味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向下
〔 28〕
落实到地方基层空间之后,如何在小规模的群体内部实现民主的有效性,拓宽以参与、协
商、沟通等为基础的基层民主渠道则显得尤为重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从高层级的治理空间
向下拓展至基层治理空间的过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链接社会、政府链
接人民群众、公众链接个体的民主政治过程。而如何让这一过程完整、有效地运转起来,
公共空间这一理论视角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公共空间在功能与目标上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统合上下、贯穿横纵的空间属性不谋而合,同时都以促进整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和人民
的幸福生活为依归。因此通过搭建有效的公共空间平台,党和国家可以借助公共空间的独
特优势建立连通广大人民群众的全过程民主链条,让基层成为人民参与、协商、治理公共
事务的有效空间。
二、公共空间的多维性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立体性
民主需要在一定的空间中运行和发展,而这种空间必须是公共的。原因在于,从概念
0 ·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