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09

步持续发展。
                  (二)公共空间的社会治理功能与民主政策的实践效果
                  民主制度构建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国家民主政治体系的正当性,而民主政策施行的合理
             程度则决定了国家民主制度的实效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传统西方民主的区别之一就在于
             其不仅仅关注宏观国家层面民主选举所产生的正当性,更关注基层社会层面民主治理所产
             生的有效性,也即始终如一地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性导向。这一差别决定了全
             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将民主建设的方向与社会治理的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民主政
             策制定与施行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人民通过协商共治的方式参与到民主基层治理的过程中
             来。而政府作为各项民主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则需要通过在具体的公共空间中凝聚人民群
             众进行协商合作来实现 “良政善治”这一民主绩效目标。
                  公共空间作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中间纽带,一方面输出着政府链接群众、服务群
             众、促进人民需求解决、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政策执行导向,即政府如何通过有效执行
             各项民主政策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的民主诉求,实现 “良政”的目标;另一
             方面则承担着促进人民民主协商、增强人民公共精神、推动社会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治理导
             向,即人民如何通过公共场所进行公共交往,公开商讨事务、表达诉求、监督政府,从而
             达成 “善治”的目标。因此,公共空间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的主要实现场域,也
             是自下而上多元主体进行社会互动、政治参与、民主协商,从而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的
             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行为空间。通过建构现实有效的公共空间,不仅可以对抽象的民主制
             度与民主政策形成实践上的有效补充,让政府真正以人民问题的解决、人民生活的幸福、
             人民心声的回应为基本诉求,为人民提供更加多元且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同时对
             基层民主协商模式的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基层良性的运转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生产功能与民主价值的彰显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完整的制度程序、现实的参与实践与普遍的社会共识的结合。完善
             的民主制度体系与合理的民主政策施行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有制可依、有策可行,然而
             如何让民主真正成为每一位群众心中的 “共识”,还需要在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中不断增
             强对于民主价值内核的普遍性认同。全过程人民民主先天蕴含的 “公共性”与 “人民性”
             的价值内核,使得我国的基层民主更加关注公权力的运行,从对合法性的关注逐渐向对公
             共性的追求转变,从对政治统治及政治秩序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凝聚公共意志、增强价值认
             同、重塑社会共识的追求。而这一价值目标需要以公共性为核心特征的公共空间作为载体
             才能得以良好实现。
                  如前文所述,本文选择的公共空间概念同时具备实体属性和政治取向,也即除了面对
             着具体的 “人”和实体的 “空间”以外,还面对着政治理论取向上最重要的 “公共”意
             义。“公共性”是公共空间区别于其他实体性空间的核心特征,而公共性生产自然而然就
             成为公共空间的核心功能之一。首先,公共空间将个体化、原子化的一个个单独的 “人”
             集合在一起,给予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特质的人群一个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交流、沟
             通、表达、协商、反馈与监督的渠道,最终促进群体性力量的公共价值、公共文化以及公
             共性的生成。其次,由个体凝聚成的公共权力需要通过公共空间进一步凝聚个体,在生成
             公共价值之外,还要注重为个体在公共空间中提供寻求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有效渠
             道。这意味着公共空间作为个体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桥梁,既要将个体从私人空间中带回到
             公共空间,使民主的公共性价值得以生成,又要注重维护私人空间和一定程度的个体自
             由,使民主的人民性价值得以延续;既要承担着凝聚个体、重塑公共价值与公共利益的重
             要职能,又要发挥着拓展私人自主空间、提升个体参与意愿的重要责任。

                                                                                                      0 ·  ·
                                                                                                     1  7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