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06

和本质上来看,民主的基本指向是权力来自人民,也即 “人民性”是民主的根本属性。
             因此民主的运行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性参与,让人民成为民主政治中权力的核心
             和治理的主体。而 “让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人们不能单纯地关心与个体
             利益相关的私人事务,必须生发出对关涉到集体利益的公共事务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意味
             着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走向原子化的人民个体,必须走出个人日常生活导向的私
             人空间,重新走向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导向的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之中,人们通过参与
             公共生活、商讨公共事务、进行公共交往和公共活动,最终培育出共同的公共精神与公共
             美德,从而由一个个单独的个体集聚成为 “共同行动的政治伙伴” ,并由此成为基层民
                                                                                   〔 29〕
             主治理的中坚力量,民主的 “人民性”与 “公共性”价值得以生发的同时,民主也得以
             在具体的实践空间之中有序运转起来。由此,自觉自律的公共空间与民主化、契约化的公
             共权力的同步生成逐渐成为民主化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未
             来发展也必然离不开良好的公共空间格局与秩序。而只有兼具具象与抽象、实体与虚拟等
             多维性特征的公共空间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上对立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完整且深入的分
             析。
                  (一)公共空间的政治取向与实体属性
                  鉴于本文将公共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首先必须厘清其概念源起、发展历程及
             基本属性。本体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伴随着群体性居住而产生,其功能也仅仅是共同抵御外
             来侵扰、进行技术合作、提供互助服务等。因此,物理属性成为原初公共空间的基本属
             性。自 20 世纪 50 年代被查尔斯·马奇 ( Charles Madge)使用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概念
             之后,汉娜·阿伦特在阐明其理论体系的时候间接引用了这一概念,从此公共空间开始在
             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网络媒介等领域被广泛关注和讨论,公共空间逐渐被赋予了更加复
             杂的政治及社会属性。随着现代国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与社会的分野,权力开始
             逐步向上集中,“公共”的概念则开始向内收缩,公共空间也由此从 “公共的空间”转换
             为 “具有公共性的空间”。经过哈贝马斯、列斐伏尔、查尔斯·泰勒、福柯等学者的理论
             探讨与创新,原先传统意义上物质实体维度的公共空间开始同时兼备了理论抽象维度的政
             治社会意涵,并且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经过长时间演变的公共空间概念,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更加多维化的
             概念取向 (参见图 1)。从学科的研究进路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与城市管理等专业领
             域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物理功能,倾向于将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物理实体与城市建设、环境
             构造、公共服务等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则更加注重其政
             治功能,偏向于将公共空间作为一种抽象概念,从中窥视宏观国家公共权力与市民社会之
             间互赖共生关系的变迁与重构。从公共空间本身的属性特征进行分类,实体的公共空间与
             虚拟的公共空间共同影响和塑造着国家的民主治理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实体的公共空间包
             括城市中的咖啡馆、酒馆、书店、广场、俱乐部,以及农村中的集市、公路、祠堂、茶
             馆、田间地头等;虚拟的公共空间则包括概念上和理论上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其他
             舆论空间、社交空间、交往空间等抽象空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伴随着新媒体
             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民众不再仅仅依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集聚与公共交往,借由网络平
             台的隐蔽性、自由性与高效性,民众逐渐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公共空间这种新兴形式发表
             公共意见。基于微博这一意见平台形成的微型网络公共空间,以及基于微信及其他社交平
             台形成的各类 “群”空间,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的重构与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
             方法。



                  0 ·  ·
                 1  4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