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党政研究》2023年第2期
P. 32
村社会性质的解释逻辑,半开放乡村社会的分析框架因应而生。
(二)半开放乡村社会:形成缘由及其影响
在 “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无主体的熟人社会”等理论滋养下,半开放乡村社
会分析框架试图透过中观视角,以村庄层面为分析对象,解释转型期乡村社会整体性结构
的变迁图式,从而将其视为理解乡村纠纷治理的基本语境,进而为乡村纠纷化解实践提供
理论支持。
首先,半开放乡村社会的内涵界定。“半开放”是与 “开放”相对应的概念,可以用
于描述社会性质的开放程度情况,隐含着 “内外有别”的关系边界。在这个意义上,“半
开放”意味社会尚未完全开放状态,是处于一种内外因素共在交织的格局。易军在借用郑
也夫有关半开放社会概念的基础上认为,半开放社会其实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边
界模糊,共存于乡村场域的情形,并以此作为分析转型期乡村纠纷化解的基本语境。 遵
〔 9〕
循前人研究成果,半开放乡村社会在于揭示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变动,即乡村社会结构
从传统走向现代且以现代为导向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半开放社会阐释了乡村
社会特定领域或部分空间的开放现实,即当代中国农村在传统与现代交融过程中既非完全
封闭社会 (或礼俗社会),也非全部开放社会 (或法理社会)的过渡性阶段社会。进言
之,半开放乡村社会并非对传统社会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传统社会的扬弃,半开放乡村社
会仍然是与传统社会血缘、地缘、亲属等关系网络保持密切互动的社会情形。半开放社会
从村庄社会空间开放与否出发,讨论乡村社会结构从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过渡中的
“个体—社会—国家”关系。社会空间的开放程度构成理解半开放乡村社会的重要线索,
那么传统的乡村社会何以打破封闭状态而朝向现代的开放社会,以及这种变化会对乡村社
会的运作产生何种影响,这些涉及到半开放乡村社会转型的缘由及其基本特征。
其次,经济理性主义与现代国家治理诉求推动乡村社会半开放格局的形成。半开放社
会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之于乡村的实践形态,其形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一方
面,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构筑统一的国内市场,打破了传统社会
彼此封闭的乡村空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所释放的红利犹如一把利剑划破传统社会通
向现代生活的制度藩篱,由此传统乡村社会逐渐接受理性主义、等价交易、契约精神、权
利意识等现代观念。同时,出于追逐物质性资源或摆脱传统社会的匮乏窘境,乡村劳动力
伴随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加速地向城市社会流动,致使乡村社会出现了离土不离乡的
“半工半耕”生活模式。在与 “市场社会” 的长期互动中,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情感
〔 10〕
面子、礼治秩序、公共生活逐渐让位于现代市场精神,久而久之,农民行为逻辑呈现理性
化,村庄亦非亲密化 。另一方面,从 “皇权止于县”集权的简约治理 到 “乡政村
〔 12〕
〔 11〕
治” 的科层化治理的转变,意味着传统乡村社会已不是 “天高皇帝远”的边缘社会,而
〔 13〕
是构成国家行政链条的神经末梢,传统封闭的乡村社会被纳入现代国家治理范畴,成为国
家政权建设的基础单位。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民主下乡 、送法
〔 14〕
下乡 等系列现代性运动,通过设立基层政权单位、培育村民自治组织、输入法治规范意
〔 15〕
识、修建城乡交通网络、推动乡村数字化战略等方式,改变农民对国家认同的疏离感,增
进了乡村社会对国家权力的亲近性,实现乡村社会的国家在场。宏观层面经济转轨与治理
转型的联姻催生半开放乡村社会的形成。
最后,半开放乡村社会呈现出部分封闭与部分开放的二重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
会形态,半开放性社会意指乡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转型的过渡性社会。若
依据村落的开放程度划定一条谱系,那么在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之间存在一个中间阶段的
半开放社会,“其在形态上具有相对自主性,它既不是传统农村社会,也不像郊区社会;
既包括传统因素,又包括现代因素;既有地方特点,又有一般特征,它是空间性、社会性
与时间性的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混合性、阶段性、复杂性
特征” 。简言之,半开放性乡村社会兼具部分封闭与部分开放的特点。一方面,部分封
〔 16〕
闭的特性致使乡村社会有传统社会的一面。乡民们依然以土地为生,但土地已不是农民生
1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