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2期
P. 27
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细小琐碎、千差万别的日常生活难题,而这对于无数单家独户小农
来讲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只有依靠基层群众自治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国家正式制度
支撑下的行政手段却根本无法处理。这也就意味着在基层社会进行双轨治理的长期性、必
然性和合理性。 因此,对于基层社会的单向治理困境,必须通过治理体制改革,从根本
〔 31〕
上逆转行政化下移趋势,改变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 “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行政化趋向,
扩大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民主渠道和民主机制,加大基层群众对基层干部民主选举和
民主评议的力度,让广大基层民众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组织化主体力量。 同时,还要利
〔 32〕
用国家的公共服务供给来激活群众参与,可以在国家投入农村的资源中专门切出一块,由
农民自主决定使用方式和建设方式,鼓励农民开会讨论、争论和辩论,在公开辩论中达成
规则,利用村庄规则约束村民,最后形成积极分子主导、多数群众被动员和少数人被说服
教育的村庄公共治理秩序。农民以组织化的形态来承接国家资源输入,不仅能提升国家的
治理效能,还能塑造基层治理的主体性,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的相互促进。 例
〔 33〕
如,湖北省秭归县积极开展 “幸福村落建设”,通过重构乡村社会 “双轨政治”,有效解
决了近些年来基层治理实践面临的单向治理困境。当地政府以国家资源输入为契机,努力
推动村民自治转型,激活和提升广大村民参与自治的动力和能力,通过转变政府治理逻
辑,培育社区自治组织,重组村庄社会资本,挖掘乡土社会的治理资源,进而提升国家与
社会的协调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有效对接。 又如,四川成都市通过投入村
〔 34〕
公资金激活村民自治,使村民自身需求与政府资源供给有效对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村民
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热情和动力。
第三,适度下放权力,赋予基层一定的自主权,鼓励基层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应当允
许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就自身事务自主探索,并建立一套容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一定
范围内进行改革创新。基层治理之难,难在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为
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中央和地方就应当适当向下放权,允许地方政府和基
层组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当地情况的治理方案,并且对基层治理中出现的
各种问题采取比较包容的态度。基层治理实践中应建立一定的容错机制,允许基层政府和
自治组织因地制宜地进行创新探索,同时限制上级部门对地方和基层指手画脚,于是地方
和基层工作的能动性便调动起来,基层工作便有了活力,就可以用较少的人财物力比较精
准地解决地方治理中的各种难题,基层治理就会有效率地运转起来。贺雪峰认为,应当适
度解决权力下放的问题。大规模资源下乡是带动基层权力上收的直接原因。因此,推动权
力下放应当从调整资源输入方式入手,比如,增加对基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以及改
变资源下乡的监督规则等,强化事后监督,赋予基层一定的资源支配空间。 陈文胜建
〔 35〕
议,以法定职责为依据,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界定基层政府责任范围,划分县级党委、
政府及其部门以及乡镇的权责,切实为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减负减压。一些地方,已经在
探索将容错、免责进行制度化规定,帮助基层干部减轻 “被问责焦虑症”。 近年来,湖
〔 36〕
北省委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明确
要求各级党委 (党组)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探索建立分析研
判机制,对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深入核实、综合分析、客观认定。湖南省永州市委贯彻实
施了 《关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的若干意见》,探索建立容错
机制,去年以来提拔重用敢于担当、改革创新的干部 201 名,为 1368 名干部担当正名。
〔 37〕
这些改革和探索对于破解单向治理困境,重构基层政治生态,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政府与民众共同对基层社会事务进行合作管
理。基层治理的大量事实表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久禁不止的根源在于权力层层向上集
6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