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24

能, 推动社会治理价值理念创新、结构功能创新、组织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体制
                 〔 8〕
             机制创新,可以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 在治理实践中教育党员、锤炼党组织,提高治
                                                        〔 9〕
             理能力并建构社会秩序。
                  (二)以政党与社会关系为中心的结构—关系视角
                  一些学者从中观视角解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的政党与社会关系,主张超越国家—社
             会二元范式,将政党在基层治理中的状态从 “脱嵌”和 “悬浮”带向 “回归”和 “嵌
             入”。 这些研究主要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田野中提练出中层概念,解释党建引领
                   〔 10〕
             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政党创制社会、政党激活社
             会、政党嵌入社会、政党整合社会、政党为社会治理划界等。
                  1. 政党创制或激活社会
                  持 “政党创制社会”观点者认为,中国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本土逻辑是寓管理于社
             会创制之中。城市社区党建兼具政治建设与社会构建双重性,发挥了主体补位和社会建构
             的功能,投射了党二次构建社会的意志。在社会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国家既创造社会伙

             伴,又使其运行在制度框架内,将国家偏好与社会偏好桥接为一个连续体,增强其合法性
             与自主性。
                        〔 11〕
                  但持激活论观点者认为,“先有社会后有政党”,因而是政党激活社会而非创制社会。
             社区党组织通过规则制定和组织观念塑造,以再组织化机制将原先隐蔽的社会力量激活。
             基层党建以新发展阶段城市社区治理的社会基础为前提条件,而政党介入与社会对接后,

             转变了社区治理模式,又对社会基础进行再造,因而社会与政党的互动按 “党组织建设 -
             党与社会对接 -治理模式转变 -社会基础再造”的逻辑顺序发展。
                                                                                  〔 12〕
                  2. 政党嵌入并整合社会
                  持嵌入论或整合论的学者们认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要体现为政党通过利益聚合、
             组织构建和价值塑造等方式,将散居于社区内的个人、家庭和其他社会主体整合成为相互
             依存、富有共识、有能力展开集体行动的有机共同体的过程,事实上蕴含着从 “社区生活
             共同体营造”到 “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 主体方面,党为基层社会中不同
                                                                       〔 13〕
             主体构建行动舞台,以 “柔性化”方式重新吸纳社会空间中的组织和个体进入基层治理

             场域,走出传统的机械 “说教”模式,以超越 “科层化”运作机制实现党组织的 “有效
             在场”。 功能与机制方面,党主要从组织嵌入、价值引领、资源整合三个维度引领基层
                     〔 14〕
             社会,运用党建的空间塑造功能推动组织整合、党建的政治引领功能促进价值整合、党建
             的社会动员功能助推社会建构。 对象方面,以政治议事协调机构为支撑,从利益、结构
                                              〔 15〕
             和价值等方面向外整合社会;向内整合行政资源,增强基层党组织对于各级行政力量的渗
             透;向下整合群众,加强基层党组织与广大群众的融入。
                                                                        〔 16〕
                  学者们还提出了 “政党统合”“开放式党建”“嵌入式党建”“服务型党建”“参与式
             党建”“实践型党建”“全域党建”“组织吸纳社会”等概念,倡导构建 “党社双向开放”
             的组织结构,打造 “党政强、社会强”的均衡型基层治理结构,将党建寓于基层治理之
             中, 实现社会整合。
                 〔 17〕
                  3. 政党为社会治理划界
                  当下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格局的再生产,强调由党直接划定红线,明确红线所在的政治
             化逻辑;又力图调整治理边界的行政化逻辑,在红线以内实现基层社会的多主体共治,两
             方面的整合协调构成城市基层社区的治理新格局,形成一种政党在场下的新的国家 -社会
             关系。 党建引领的政治逻辑、治理重心下移的管理 (行政)逻辑、选择性参与的生活逻
                    〔 18〕
                                                                                                       3 ·  ·
                                                                                                      2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