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19
重要的作用,其幽默的语言传遍网络。农村大喇叭服务对象明确,语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
点,体现了亲民性。
1. 与政治紧密联系
农村大喇叭的 “喊话”特性及在农村的使用方式决定了其适用于政治传播。农村大
喇叭属于单向传播,不具有反馈、交互性,这也决定了其适用于强制性的政治宣传,具有
很强的鼓动动员作用。一般由村干部进行大喇叭喊话,村干部在村中具有极高威信,使用
强制性口吻对民众进行政治信息的传播与宣传,让其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有效提高了村
民对于信息的重视程度。其作为一种媒介动员形式 “内容是国家层面自上而下进行传播
的,通过宣传或组织进行的思想政治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与国防动员等,带有社会治理和
政治仪式等特点” 。在麦克卢汉看来,广播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广播的听觉力
〔 16〕
量在引起和鼓动听众的原始情感方面具有强大的效果。农村大喇叭广播 “几乎在转瞬之间
使个人主义逆转而为集体主义” ,引领村民共同抗疫,可见其动员效果。
〔 17〕
2. 服务对象明确
农村地区人口流动性小,受众明确且固定,有利于传播者 “对症下药”。大喇叭在新
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地区广泛使用,几乎每个村内都设置有大喇叭装备,其覆盖范围广、受
众为村内居民,服务对象固定且明确。农村大喇叭的使用者一般为村干部,他们长久生
活、工作在村内,深深扎根于当地,对于其所服务对象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思想高度
甚至脾气秉性等都有所掌握。村干部在接收到上级新政策、新信息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制
定传播策略,如合理使用大喇叭的时间、方式等等,向村内居民进行信息传播,提高信息
接收效率。
3. 传播符号极具地域特点
农村大喇叭使用方言进行信息传播,易于受众理解接受。农村大喇叭投入使用,就是
为了让统一的、书面的,甚至是隐晦的政治信息以各个村落不同的方言形式表达出来,以
符合当地村民的理解水平及接受能力,达到信息传达 “落地”的效果。因此,“农村大喇
叭和其他媒体不同,必须使用当地方言和口语进行传播,避免书面语带来的理解偏
差” 。在抗疫中,“方言喊话在措辞上较为直白且接地气,语言符号中具有浓厚的乡土
〔 18〕
气息和地方特色” 。例如,“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省小钱不戴口罩,
〔 19〕
花大钱卧床治病”; “现在请吃的饭都是鸿门宴”等相关抗疫标语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一针见血地指出 “老人不戴口罩”“为省钱不戴口罩”“串门吃饭”等在农村地区抗疫过
程中所突显出来的问题。“在乡土社会中,直白的结果性预告与对比手法的应用,再加上
亲和且严厉的乡音宣讲,有利于传播效果的达成和缓解疫情防控的紧张气氛。”
〔 20〕
(二)补农村大喇叭之短
农村大喇叭之所以在经济与科技发展时逐渐式微,是因为其自身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
题,如传播内容具有易逝性,难以查询和记录;线性传播,用户参与及反馈不足;广播声
响覆盖区域受限等等。需通过打造 “互联网 +农村大喇叭”模式;服务双向化,增强节
目互动性及城乡资源的双向转化;符号多样化,个性化传播等途径弥补农村大喇叭之短,
使农村大喇叭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作用最大化。
1. 打造 “互联网 +农村大喇叭”模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全面渗透,新技术影响了受众使用的习惯及诉
求,因此需要打造 “互联网 +农村大喇叭”模式,重新定义农村大喇叭的使用场景及听
众状态。新媒体使大喇叭的使用设备从大喇叭拓展到智能手机终端、车载收听终端,收听
8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