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17
宣传、提高村民重视程度等再次展示了其内在价值。
(一)经济的发展挤压大喇叭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形势转变和社会的转型,也
使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与毛泽东时代相比,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农民与
农村的控制范围缩小,控制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引发 “打工潮”。
〔 8〕
农村人口急剧减少,影响了农村大喇叭的命运。
“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打工潮”使大喇叭受众流失。1978 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
出使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沿海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为农村经济发展引路。经济发
展、科技进步促使中国工业化发展,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同时生活成本提高、压力
加大,务农无法解决农民一家人的生存需求。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行压缩了农民在村内生
活的空间。各种因素促使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涌向城市,“打工潮”兴起。20 世纪 90 年代,
农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而青壮年正是进
行政治引导、政策宣传的主要对象” ,“打工潮”使其背井离乡,农村大喇叭的作用得
〔 9〕
不到有效发挥。“城镇化”使农民基数急剧减少,“新型工业化”及 “打工潮”则使留守
村内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这种农村社会的 ‘人口巨变’,使毛泽东时代几十万人同时
收听 ‘大喇叭’广播的盛况成为绝响。” 听众逐渐流失,农村大喇叭的衰落也成为情理
〔 10〕
之中的事情。
(二)科技的进步使大喇叭逐渐被 “取代”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传播越来越个性化、私密化,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淡漠。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变为地球村,人与人之间靠着电子媒
介进行沟通交流,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共同追求。
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移动客户端,农村大喇叭逐渐被 “取代”。娱乐方式增多,工作
和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加大,人们失去接受大众传播的意愿及耐性。电子技术及媒介的发
展挤压了大喇叭的发展空间。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电视等更具有传播力的大众媒介出
现,这些新媒介相较农村大喇叭而言,在声音的基础上加入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传播
符号,易于理解,信息解码门槛更低。新世纪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整合了电视及大喇叭
的优势,信息传播兼具实时、海量、互动等优势,打破了地域限制,地球村成为可能。农
民在互联网中不再只是单一的接受者,甚至也有机会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网络世界中发
声,提高政治信息接收的积极性。互联网弥补了大喇叭传播中的劣势,其传播功能逐渐将
农村大喇叭的功能覆盖,使农村大喇叭的影响力大不如前。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电子
媒介及移动客户端迅速普及,相较于大喇叭的传播形式,移动客户端的优势在于不受时空
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并进行反馈交流,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诚如知
名主持人敬一丹所说:‘广播 70 年,最大的变化还有媒体环境的变化。我从 1972 年开始
和话筒结缘到现在,广播曾经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但是在这几十年里,广播先后
受到了两个大的冲击,先是电视,后是网络。新媒体对所有传统媒体都提出了那么多的问
号和惊叹号。’” 社会节奏加快,很难再要求公民在同一时间、地点汇集接受信息的传
〔 11〕
播,互联网的发展及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农村大喇叭的传播显得无力,逐渐失去价值。
(三)农村大喇叭在疫情中重现价值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使用,大喇叭所承担的诸多功能早已在电视和互联网的冲
击下几乎被人遗忘,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在农村管理出现捉襟
见肘的局面时,农村大喇叭又出现在公共视野之中。农村大喇叭不仅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6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