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15
传播、娱乐服务等功能,是沟通信息的重要桥梁,是了解农村村务的重要渠道” 。
〔 5〕
村民文化程度有限,大喇叭助力完成政治信息及政策传达的 “最后一公里”落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普遍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的较为私密的传播媒介。报纸等政
治信息的传播媒介因农民识字率不高在农村中的传播显得苍白无力,传播效果较差。与实
际结合,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且在家里具有接受政治信息能力的民众有较重的家庭
责任,农民依靠田地生存和养活一家老小,每天被繁重的体力劳动所束缚,没有充足的经
济条件、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政治信息。“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原因,政
策落实的具体时间及方式有所差别,政策只靠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解读与宣传就不能
达到理想效果。因地制宜,农村大喇叭成为各地方政策落地的有效工具。”
〔 6〕
农村娱乐项目少,大喇叭传递的信息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开阔了其眼界。大喇叭的
使用让村民不需投入经费和时间,而是在工作、劳动过程中享受广播。通过农村大喇叭,
让广大农民了解和学习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政治信息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了农民的政治素养、增强了法律意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很少有机会能够走出山村去感
受与了解外面的世界,思想较狭隘。农村大喇叭是农村地区接受政治信息、学习科学技
术、了解市场动态的一扇窗户,农民 “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到各种信息、政策及知识,
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同时农村大喇叭具有强制收听的特点,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丰
富了农民业余生活。大喇叭一响,活跃村内氛围,村民不但能够接收外部信息、学习知
识,同时能愉悦身心,有了精神寄托。依靠农村大喇叭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提高了村民
文明程度、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 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大喇叭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
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优势,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加快,内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信息技术
得不到支持,城乡差距大,大喇叭的使用有利于弥合信息鸿沟,缩小城乡差距。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主要力量用来发展重工业,信息技术发展缓慢。信息技术的蓬
勃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发展、国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之上。当时经济较为落后,民
众基本的温饱都还是问题,国家急需解决的是国民生计问题。因此,国家把主要力量用来
发展重工业,制定的政策也向支持重工业倾斜,发展重心放在工业上,信息技术发展缓
慢。农村大喇叭安装及使用不需要过高技术水平及专业技能,投入成本小。同时大喇叭在
村庄范围内的号召作用显著,有利于召集村内居民响应国家政策,集民众之力发展重工
业。
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后,城市信息技术发展
越来越快,农村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缓慢,信息技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加大。中西部
信息技术发展整体跟不上沿海地区步伐。沿海地区借助地理位置的便利享受国家政策、引
进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使信息的价值愈发突显,信息技术在沿海地区有了较
大提升。而农村大部分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居民社会关系简单,对于社会、经济信息
资源需求不强。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农民离开村落进城谋生。村内村外
交集越来越多,对于外部世界信息的需求也随之愈发强烈。农村大喇叭对于经济信息的传
播与解析利于村民了解政治信息及经济信息,利用好国家政策谋求发展。同时信息的流通
为缩小城乡差距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微观原因:大喇叭的自身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地区信息闭塞、政治信息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逐渐暴露,而大喇叭
4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