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98
在因素的制约,均未能触及风险社会的本质,因而也无法给出风险社会的清晰的定义。鉴
于情景设定、特征表现对风险社会本质属性的遮蔽效应,笔者试图从寻找社会演化规律这
一密码出发,来探讨风险社会的本质并据此对风险社会进行再概念化。
上述有关风险社会的定义存在两个明显的忽视,从而阻碍了对风险社会本质的发现。
一是将风险社会定义为后工业时代社会的一种形态,极易让人误会只有现代工业社会才有
高度不确定性的、危机四伏的发展阶段,忽视了其他社会形态 (如农业社会)发展演化
到一定阶段同样可能经历一个发展态势高度不确定性阶段的事实。否则农业社会怎样会终
结?二是忽视了人类社会其他系统,如能源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单个的生命系统等,其发
展演化也普遍存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特征类似的阶段。
既有的风险社会定义均是 “就风险社会而谈风险社会”或 “从社会反思风险社会”,
没有 “跳出人类社会的特定阶段”或 “跳出人类社会、从其他系统来认识风险社会”。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关注到了风险社会的特征表现”,也就无法 “识得庐山真面目”,
未能发现风险社会的本质属性。
系统循环理论认为,系统的演化发展呈现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通常呈
现 “起源—生长—成熟—稳定—衰老—毁灭”再转入另一个周期往复的循环状态。作为
附着在自然生态系统上的人类社会系统,其演化发展同样遵循这一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可
以视为系统演化发展一般规律的一个具体体现、具体案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初步可以认为风险社会是人类社会在特定阶段的一种表现形态,
尽管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其阶段性特征及周期性的特征,与其他系统的发展演化具有共
同的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性可能是风险社会的本质所在。为了更清晰地界定风险社会,
我们应该跳出 “具体情境”的制约,将系统发展演化的周期性和高风险阶段等特征、规律
融入到风险社会的定义中,以开拓风险社会的研究视野,推动研究的深入。
二、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合理性分析
(一)系统发展演化的理想模型———适应性循环理论
对于系统演化呈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已有现成的理论对其进行了揭示。适应性
循环被认为是揭示大多数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演化规律的理论,描述系统如何进行自我组
织,如何对环境变化作出响应,呈现出了系统在不同阶段运行发展方式不同这一现象。最
初由奥地利经济学家 Joseph Schumpeter 提出,用来分析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周期变化。 后
〔 7〕
来生态学家 Holling 和 Gunderson 将这一概念移植于生态系统用以阐释生态系统演替的规
律。适应性循环理论认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系统经生长阶段
( r)、稳定守恒阶段 ( k)、释放阶段 ( Ω)和重构阶段 ( α)四个阶段 后转入另一个态
①
势重新开始循环的过程。 如今这一系统发展演化的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复杂的社会
〔 8〕
—生态适应系统的分析中。 系统发展演化在四个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 9〕
① 由生长阶段开始,历经 r—k—Ω—α全部四个阶段的周期性循环只是适应性循环的一个理想的模式,现实中的
适应性循环过程可能是经过这四个基本阶段中的某些阶段组成的路径而构成的周期性循环,这在后文会作专门
的解释。
6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