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100
(干旱)、火灾和病虫害 、地震、战争、新技术革命或经济危机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
〔 13〕
引发系统态势发生剧变。
4. 重组阶段 ( α)及其特征
释放是一个打破原有结构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系统释放后便进入重组
阶段,又称 α 阶段。重组时,一些新生力量加入到系统之中,与原先的参与者合作与竞
争。系统发展方向呈现出很大的随机性,一个微小的偶然事件都可能成为缔造系统未来的
因素。 但一旦系统竞争决出胜负,获胜的参与者便掌握了系统控制权,由此获得发展机
〔 14〕
会和更多资源,快速生长。由此,新的循环周期又得以开启。这一循环可能仅仅只是上一
个循环的简单重复 (比如内卷),亦可能进入一种新的 “高级”态势,还可能后退回到一
种更 “落后”的态势 (比如返贫)。 这种演化方向的多种可能性充分体现了系统演化过
〔 15〕
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二)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
1. 再概念的依据:基于系统演化的相似性
不同系统的演化发展具有某种相似性,适应性循环则是阐释这种相似性的理论学说。
人类社会作为一种特殊的适应性复杂系统,其发展演化也遵循这一规律。在应用这一规律
阐释人类社会发展时,笔者发现既有的风险社会概念与处于适应性循环稳定守恒阶段后期
时系统呈现的特征较为吻合。即抛开具体的情景,风险社会具有的停滞、僵化、发展方向
高度不确定、弹性降低等显著特征与系统发展演化至稳定守恒阶段后期时的典型特征较为
一致。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着有机联系,于是提出了用适应性循环理论稳定守恒阶段后期来
重新定义风险社会的设想。并且,这一设想与贝克认为的风险社会是人类社会在后工业社
会时期所处的一种介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形态的表述也比较接近。这种接近也坚定了笔者
欲借助适应性循环理论重新定义风险社会的念头。
2. 风险社会新定义:稳定守恒阶段后期社会形态的当代表征
笔者对风险社会重新定义的具体构想是将适应性循环这一普遍规律与贝克等人从具体
情景和特征对风险社会所作的定义相结合。具体而言,是将适应性循环稳定守恒阶段后期
作为风险社会概念的内核,而将贝克等人所作的风险社会的定义作为社会在当代的、具体
的条件下发展演化至稳定守恒阶段后期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即风险社会是人类社会从工
业化社会走来,进入到的一种以僵化、增长放缓或者停滞、发展方向不明朗等符合适应性
循环 k 阶段后期典型特征的社会形态,其实质是社会发展到适应性循环 k 阶段后期在当代
的一种具体表征。更详细地说,风险社会就是工业社会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人类社会经
过复苏后高速增长 ( r)、长期稳定增长 ( k 阶段中前期)后,社会进入的增长日益乏力、
结构日趋僵化、弹性下降、逼近阈值的、发展态势高度不确定性的 k 阶段后期呈现的一种
形态。
3. 新定义的优势
概念是研究者基于一定视角对研究对象属性的概括,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定义反映
了研究者的不同视角。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概念进行不同的界定与探讨则有利于对相关议题
研究视野的拓展。就此而言,笔者将适应性循环稳定守恒阶段后期作为内核植入贝克以情
景为视角所作的风险社会定义,这种重新界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过程。相
比于贝克等人的风险社会定义,新定义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刚好弥补了贝克定义存在的空
洞、模糊的缺陷,因为适应性循环的内容是明确的。二是提升了定义的科学性,因为适应
8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