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105
水平。比如对于地震、火灾、疫情等这些确定会发生、只是不知何时会发生的灾害要采取
的预防性措施,即提升国家及社会对特定风险的治理弹性。对于难以预测的、具有很大影
响的黑天鹅事件,则以提高国家及社会的普遍弹性为要。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物质储备、
通讯方式、指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这些措施、方案要有备用选项,即以冗余来提高弹
性。此外,对于一些可累积的风险因素要及时清除,以免风险累积越来越高,引发严重的
后果。如政府要高度重视民众诉求的回应、化解与疏导,不能不管不顾。民生无小事,一
枝叶总关情。一旦民怨超过阈值,就会给执政之基带来难以逆转的破坏,甚至灾难性后
果。苏东国家出现剧变,就是吃了这种亏。
2.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是国家和社会在风险发生时进行快速、有效响应的保障,是风险治理体系不
可或缺的内容。灾害等意外事件到来时,应对成败的关键与应急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密切相
关。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在处置各种风险事件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包括指挥系统、支持系统等丰富的内容。建立完善各级应急指挥机
构,建立平战迅速切换的指挥响应机制,强化专业指挥,构建规范有序、协同高效的应急
管理运行体制。优化完善应急协作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有效衔接 “防”
与 “救”责任链条。从既往的治理经验来看,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还需在网络化、冗
余化、信息化及其耦合、协同等方面下大功夫,并在模拟演练与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
调适与完善,尽快实现应急管理五大转变:从应急处置导向转变为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并
重,从应急管理行政负责转变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从条块化应急管理转变为综合式应
急管理,从政府主导应急管理转变为政府主导与政社协同并重,从动员式应急管理转变为
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应急管理。
〔 18〕
3. 把握风险治理之势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测性,这些特征给风险治理增加了难度。因为政府的决策
往往要受到财政、政绩、官员任期等因素制约,其财政支出预算以及政策出台往往要得到
权力机构的同意、监督、授权等。除此之外,将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投入到一项并不明朗
的风险治理预防措施之中,这既需要为政者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也需要全社会风险防控
的氛围。根据适应性循环正向、逆向的不同特征,在风险变为现实之后的一段时期,即从
稳定后期演化进入到逆向循环之后这一短暂时期,是研判险情、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的关
键时期,是一段稍纵即逝的机遇期。从政策制定来讲,灾害的洗礼往往能够形成驱动灾害
治理方案实施的势能。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顺势建立完善了防震救灾体系,极大地
提升了对于地震等风险的应对能力。新冠疫情的防控也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防
控方面的治理能力。
(五)逐步迈向弹性治理模式
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运行方式与特征也有所不同,相应地,治理模式也必须作出调
适。风险社会是工业化社会发展至稳定守恒阶段后期时的一种具体形态。与之前工业化初
期、中期 (即快速生长和稳定守恒中前期)有所不同。因此,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在常
规治理之外,加入应对风险挑战的弹性治理模式。为了适应风险治理,从决策—组织—执
行这一治理链条来讲,应该朝着以下方向转变。
1. 决策模式的转型
工业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决策模式的发展,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是两种基本决策模
0 ·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