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53
层党组织则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搭建多方合作平
台,将社区内的企业、社会组织引入社区中来,增强与居民的联系,为满足居民更精细化
的需求提供更丰富的治理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为居民提供服务链接、资源链接 ,激
〔 25〕
发人民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民群众自我服务的能力,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促进
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
2. 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层接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
载体” 。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城市社区虽然未设置人民代表大会机构,但全国人大代
〔 26〕
表选举不断提高基层代表的比例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建立人大代表与基层社区的联络
〔 27〕
制度与联系平台。在立法工作中,全国人大法工委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基层立法联系点,
自下而上地征集居民的意见建议。截至 2021 年 10 月,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基层群众意见
建议 7800 余条,2200 余条被不同程度采纳吸收,1300 余条被直接反映在法律条文之
中。 扎根基层,不仅提升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性,有效动员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保
〔 28〕
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履行,推动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善与发展。
3. 关键: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的基础环
节,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城市社
区居民自治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组织动员群众及群众自发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
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居民自治在群众主体作用与国家主导作用有机统一下探索
出一条独特的民主自治之路,实现了从 “基层选举” “基层协商”再到全过程民主的转
向,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统一的特点以及 “全过程”的制度
优势。
( 三)可操作的民主行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
实践。 在社区治理中主要体现为以动员、回应、协商与责任为核心的可操作的民主行为
〔 29〕
机制。
1. 动员机制与民主选举
民主选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实践的首要环节。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社区
建设的推进,居委会干部就以情感动员的方式,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唤起居民的共情,以
日常积累的人情关系及 “给面子”的话语,推动社区居委会直选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起来。随着国家进一步释放社会空间以及住房商品化推进,在维护个人 “房权”利益的
驱动下,以青年人、白领为主体的 “业主”群体,通过由业主选举形成的业主委员会,
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当中。业主选举一方面拓宽了民主选举在社区的实践广度,让居
民更加了解与接受 “选举”这一民主范式,训练了居民参与选举的能力。另一方面,业
主委员会选举往往背靠居委会的组织资源与社会资源,从而促进基于情感与利益这两种不
同动员机制的选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覆盖面积广”的特
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选举环节在城市基层落地,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
利。
2. 回应机制与民主决策
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对人民诉求的回应机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将价值转向操
1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