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P. 51
实践场景,力图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研究提供崭新的微观视角。
在我国,社区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整合社会资
源、动员多元广泛参与、推动社区健康及公益发展为目的,按照 《基金会管理条例》规
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在众多组织形态中选择社区基金会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
因。首先,社区基金会具有独特的组织属性:既是社区社会组织,也是基金会,还是公益
组织。一方面,与一般公益组织、基金会不同,社区基金会凭借发挥扎根社区、链接多元
资源的优势,提供多元化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缓解了行政负担;
另一方面,与一般社区社会组织不同,社区基金会的基金会及公益组织的属性,使其可以
依靠基金运作保持一定的 “独立性”,避免 “行政消解自治”的困境,并通过资助其他社
区社会组织,促进社区自治,在构建社区共同体方面具有突出意义。其次,与西方社区基
金会的制度蕴含不同,我国社区基金会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
和国家的治理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擘画了 “党—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协同互动的新型
治理体制蓝图。在此制度环境下,从中央到部分省、市,都从政策层面推动社区基金会的
发展。目前,我国已有近 200 家社区基金会,广泛分布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南
京、成都等城市。同时,社区治理面临资源不足、参与不足等问题,亟须新型社区社会组
织予以支持与引导,社区基金会凭借其资金、本土资源与专业能力优势,回应了社会需
求。为此,我国社区基金会是党政主导驱动与社会力量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其跨部门合
作治理机制已经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等要素都纳入其中 。可以说,社区
〔 20〕
基金会参与社区治理并与社区治理主体互动的过程,俨然是城市社区治理过程的缩影。最
后,社区基金会搭建多元治理主体协商平台、建立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精准满足居民需
求、促进社区共同体形成,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及实践路径有着内在契合。因此,以
社区基金会为切口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区治理中的实践路径,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具
备一定可行性。
在众多社区基金会当中,上海社区基金会起步早、数量多,发展速度快且发展趋势稳
定,具有较为典型的研究意义。因此,本文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来自笔者于 2018 年 5 月—
2019 年 4 月对上海市的五家社区基金会进行的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调研资料,文中均
做了匿名处理。由于我国社区基金会发展现实状况以及受制于调研的 “进场性”问题,
所选案例均为 “政府主导型”社区基金会,实为文章缺憾。除此之外,上海市社会组织
服务平台公开的年报、官方媒体报道以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信息为本
文主要辅助资料。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结构性要素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在于 “全”,它不仅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
领域,还具备包括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在内的完整民主链条。全过程人民民主
之所以 “全”,根源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核心在于以完整的制度程序为支撑,
关键在于可操作的民主运行机制,这些要素都内嵌于城市社区治理之中。
(一)理念契合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体现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一直践
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亦是遵循着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
〔 21〕
9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