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96

要手段。对此,有学者明确主张持续推进 “以城带乡”,通过新型城镇化引领乡村振兴发
             展。 基于农村城镇化路径的乡村振兴有一个潜在预设,即乡村振兴的出路和方向是城市,
                 〔 3〕
             通过新型城镇化实现农村向城市现代生活的转换,从而达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通过城
             镇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另一重逻辑在于,农村城镇化本身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从
             而形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格局。
                                                               〔 4〕
                  第二种路径是以发展乡村经济为导向的产业化路径。这一路径着眼于乡村自身产业的
             发展,试图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产业化路
                                                                                               〔 5〕
             径通常采取引入外部资本或者政府投入方式,发掘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尤其强调产业的规
             模化经营。在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始呈现从单一的规模化经营向专业化、品牌化
             方向转型的趋势。产业化路径从内在逻辑看,是以发展乡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出发点
             的,这无疑把握住了乡村振兴的要义,但从实践来看,产业化路径也存在盲目发展、政绩
             导向等问题,小农户在与市场的对接过程同样面临诸多挑战。
                  第三种路径是以巩固脱贫成果为导向的兜底式路径。2020 年后,我国取得了脱贫攻
             坚战的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很多地区仍存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低收
             入人口偏多等问题。为此,国家设立了五年过渡期,并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主张兜底式路径的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刚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
             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条件并不具备,不应对乡村振兴寄予过高期望,重点应放在 “保底”
             上。 兜底式路径以解决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为出发点,尤其关注脱贫地区人口的生
                 〔 6〕
             活条件改善问题。相对于城镇化路径和产业化路径,兜底式路径是一种更为保守的乡村振
             兴路径。
                  城镇化路径、产业化路径和兜底式路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很多地方施政中常常交
             织在一起。从实际效果看,三条路径也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乡村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振兴的
             诸多目标。但需要注意到,既有的乡村振兴路径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
             是,无论是城镇化路径、产业化路径,抑或兜底式路径,都是以现代化为基本取向的,这
             一取向更加注重乡村向城市现代生活的转换,尤其侧重于物质层面的迭代更新,无形中忽
             视了乡村生活的自然生态属性和历史文化面向。基于现代化的乡村振兴路径无疑将带来乡
             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但也可能忽视了乡村特有的功能和价值,乡村面临
             被 “连根拔起”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乡村的现代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乡村
             的自然生态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乡村的精神和价值又应何处安放?这是摆在实践工作者
             和学者面前的共同课题。针对这一问题,云南大理将 “乡愁文化”作为平衡现代和传统
             的基本尺度,逐步形成了一条以 “记得住乡愁”为核心理念的乡村振兴道路,为乡村振
             兴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考进路,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的大理实践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截至 2020 年末,
             大理总人口 364 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一半,下辖 1 市 11 县。大理地处我国西南边
             陲,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要素,为乡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载
             体,也使 “记得住乡愁”成为可能。乡愁最初来源于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留恋,是内心
             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怀念与向往,是内心深处一份柔软的情感
             和精神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下 “乡愁”的内涵逐渐扩展到对乡村自然生态的
                           〔 7〕
             追求、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依恋和对乡村生活方式的怀念等不同维度,进而使乡愁文化的重
             要性凸显出来。
                  4 ·  ·
                 9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