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党政研究》2022年第2期
P. 97
乡愁属于情感认同的范畴,但这种情感必须通过 “具象”的要素来承载和表现。只
有通过这些承载物,才能够激发人们的乡愁意识,并寻得心灵的慰藉。从这个角度看,乡
愁既需要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发掘和建构。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大理极
为重视乡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以 “记得住乡愁”为核心理
念的乡村振兴道路。具体来看,乡村振兴的 “大理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乡村生态环境
整治为基础,以乡愁文化保护与开发并举为主线,将乡愁文化与生态和谐、产业发展、文
化传承、乡村善治有机结合的一种创新型乡村振兴道路。
(一)在生态和谐中守住乡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乡愁的重要内涵,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乡村的自然生态
特色充分释放出来,才能守住 “乡愁”的根。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大理高度重视自然生
〔 8〕
态和人居环境问题,通过构筑村庄生态屏障、强化洱海水域保护、提升村级人居环境等方
式,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
村。
一是构筑村庄生态屏障。只有看得见绿水青山,才能守得住乡愁。近年来,大理在推
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思路,突出 “山水林田湖
草”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持续巩固村庄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夯实乡村绿色发展的基
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凤羽镇振兴村位于洱海的源头,该村积极构建村庄
生态屏障,通过推进绿色生态和智慧农业建设,实现大蒜零种植和禁售禁用含氮磷化肥、
高毒高残留农药,重点培育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绿色瓜果种植,并构筑起主要入湖河流两侧
生态隔离带、截污沟、湿地库塘等多重保障,动员组织村民自发开挖生化处理池,实现对
全村所有农户污水做到全覆盖全收集,入湖河流水质得到持续改善。
二是强化洱海水域保护。乡愁具有普遍性,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它的乡愁;同时,乡愁
也具有特殊性,每个地方的乡愁又有其各自特征。对于大理而言,洱海不仅是生态保护的
重中之重,也是当地乡愁的独特载体。近年来,大理着力打造洱海生态廊道,实现了洱海
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双促进、洱海与乡愁相交相融,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这
一过程中,村民更加认同洱海保护,也积极参与到洱海保护的过程中来,使守住乡愁成为
全体大理人的共同行动。例如,湾桥镇古生村将洱海水域保护作为村庄发展的基础性工
程,先后建设环湖截污工程管网 11 公里,通过设立五级河长制,实施阳溪综合治理,完
成河道核心区 106 亩土地流转,治理入湖沟渠 3. 2 公里,并且在完成 “绿线”范围内 53
户农户、6112. 5 平方米拆除的基础上,恢复新建湿地 3000 平方米,使得古生村水更干净
了,洱海更美了,乡愁也更浓了。
三是改善村级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是守住乡愁的重要方式,也是乡村振兴的
内在要求。近年来,大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聚力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管
理、农村建房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 “厕所革命”、村容村
貌提升和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重点工作,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改善农村人
居环境。例如,刘厂镇王家庄社区以创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为目的,以整治农村人居环
境为抓手,以实施 “两违整治”、“清四乱”、河长制、农户门前 “三包”、农村厕所革命
以及农村污水处理为载体,做到入户教育常态化、清洁卫生常态化、村貌整洁常态化,形
成了 “户户比清洁、家家讲卫生”的良好风气,营造了乡愁的良好氛围,使得王家庄社
区的美丽庭院成为了当地乡愁的有效载体。
(二)在文化传承中活化乡愁
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大
5 · ·
9